通电全国费用可买600吨大米
民国年间,电报非常贵,究竟贵到什么程度呢?《触电的帝国——电报与williamhill官网 近代史》给我们算了一笔账。
从1912年清朝皇帝逊位到1928年东北易帜,这十几年是民国时局最为混乱的时期,不过这段时间的电报价格变动不大。拿民国十六年(1927年)的价格来做一个参考:华文个人出省电报是一字一角六分银元(这是个人业务,如果是拍发新闻的话,可就便宜多了,只要三分钱);通电都是骈四俪六洋洋洒洒,不长不足以显出气势,差不多都是一两千字,最长的近3000字,就算它平均1000字好了,那么算下来的话,发一封全国性通电的平均价格将近160块大洋。就算是以政府公函形式半价收费的话,也要80银元。
要知道,这还只是一封电报而已。所谓通电,就是通通都要发电报,这费用可就近乎可怕了。
通电分小通电和全国通电,小通电视内容需求而定,一般只选择特定城市或者相关人等。比如府院之争最激烈的时候,黎元洪免去段祺瑞职务,以伍廷芳代替,伍特意发出通电,辩称自己继任总理一职合乎程序,这份通电的范围只涉及各省督军;袁世凯称帝的时候,陆荣廷、梁启超在肇庆发出通电,要求广东督军龙济光反袁独立,其通电题头就是“告龙济光及广东军界全体将士”,范围不出广东一境。一般情况下,小通电都是只发给各报馆,图个舆论宣传。
如果要达到全国通电的效果,则至少要覆盖全部一级、二级电报局以及各大报馆。当时全国一级、二级的电报局大约有两百多处,有影响力的报纸不下30余家。直奉战争之前,张作霖发过一篇通电骂吴佩孚,题头写着“大总统(徐世昌)钧鉴:国务院各部总长、各衙门步军统领、警察总监、曹巡阅使、督军、省长、司令、师旅长、护军使、镇守使、各省议会、商务总会、农会、工会、教育会、商会、各报馆公鉴”,这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通电范围。有的时候,落款还会加一个“印”字,表明附有发布者的印鉴,等同背书。
这么算下来的话,一次标准的长篇骈文体全国通电,以政府公文形式来发,最少得花上16000元;如果是以个人身份来发,最少得花上32000元。平均一下,每次全国通电的费用,得在20000元上下,就算是小通电,最起码也得百多元。
20000元在民国是个什么概念?民国一等荣光宝星勋章的年俸是3000元;曹锟贿选的时候,选票是卖5000元一张;电报局一等科员一个月薪水才100元——而且已经是小康生活;如果是在民国十六年(1927年)的上海市场,一元钱可以买30公斤大米,20000元可以办起一家小规模的纺织厂。
换句话说,这一通电报打出去,就是7个一等勋章的年俸、4个议员的选票、600吨大米或者一家纺织厂。如果一个科员想通电发表政见,得攒上两年工资不吃不喝。
可见这通电不是什么人都能发得起的,电报局门冲南,有事没钱莫进来。议会选举是有钱人的游戏,通电也是一样。民国史里发通电的,不是割据一地的军阀,就是身居要位的大员,要么是影响广泛的名人,普通人根本出不起这个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