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国之前,我已在国内教了七年英文。七年间,课堂中的每一句话、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和每一点进步都刻在我的记忆里,永远抹不去。然而,人像水一样,如果不流动就不会有生气。日复一日的教学让我身心疲惫,我渴望新的经历和成长。“一个人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俞敏洪老师引用的这句话时常在我的脑海里回荡。于是,我忠实于自己的心灵,选择了到美国工作。
时间飞快流转,如今我在美国工作已经半年。这不是我第一次出国,却是我第一次在国外长期工作,感触自然不同。对于正在国内备考准备出国读书或者工作的同学来说,“美国”是一个新奇且令人兴奋的名词,但是要在这里长期生活,还是要做好入乡随俗的心理准备。
“语言障碍”究竟是个什么概念?
与我一同赴美工作的还有两位同事,我们一起居住在一对美国夫妇家。这两位同事的英文很流利,进行日常交流没有问题,只是她们的口语中会有一些中文语法与英语单词相结合的情况,有时美国人听起来会有些困惑,要猜一下才能明白。刚到美国时,我时常要扮演翻译的角色,但是渐渐地我发现,当我试图帮助同事们向美国人解释的时候,她们自己锻炼的机会就减少了。于是我向两位同事建议:“你们可以学习托福词汇和听力材料,这样交流时说出的句子会更有质量,而且也不会重复原来的语言偏误了。”听了我的话,两位同事信心百倍地投入了托福学习中。但是由于平时工作压力很大,她们每天回到家后都十分疲惫,学习英文的时间越来越少。她们常常感慨时间不够用,难以坚持英文学习,所以尽管她们有很强烈的与人交流的愿望,但交流过程中出现的语言偏误却丝毫没有减少,而且经过多次重复之后反而越来越顽固地停留在记忆中。
很多人认为一个人出国后就能水到渠成地练就一口流利的英语,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能不能掌握好一门语言与练习的时间和方法有关,与所在的环境没有直接关系。此外,词汇量方面的限制导致我们很难与外国人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比如讨论心理学、宗教、艺术等与精神层面紧密相关的话题。而精神层面的交流是治疗孤独的良药,由此可想而知有语言障碍的国人在国外的孤单处境。
通过这个故事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英语能力的锻炼不要等到出国之后再进行。出国后,你一没有时间、二没有精力、三没有心情背单词和句型。要想出国后用英语进行高质量的交流,工夫基本都应下在国内,其中掌握相当程度的托福词汇绝对是必要的,尤其是艺术、科技、宗教和心理学方面的词汇。有了这些基础,你才能跟母语是英语的人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也就不会觉得太孤单了。
你能接受美国人的“直接”吗?
出国前我经常听到“美国人很直接”这种说法。但是美国人究竟有多直接,他们的直接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又能否从容地面对和接受这种直接呢?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两个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
我有一位美国同事,比我大19岁,但我们很谈得来。我把她当成大姐姐,自然也对她十分关心。她对自己的身材很不满意,最近正在积极地减肥。有一天她没来上班,听说是得了急性肠胃炎。我担心她是因为减肥减得太猛影响了健康,于是在之后某一天和她一起吃饭的时候谈及此事,希望她多注意身体,减肥不要太着急。令我十分吃惊的是,她对于我的劝告十分气恼,对我说:“我的健康我知道,我是科学家(她是教科学的),不用你来告诉我。我很生气!”我当时的尴尬自然不用说,但更多的是不理解:为什么刚刚还好好的,突然之间情绪就有如此大的波动?我对她说:“你不要激动,如果我的话冒犯了你,我以后不谈就是。”她后来也觉得自己当时的表现有些失态,于是对我解释说她是因为在学校工作压力太大,并且她的母亲经常对她的身材品头论足,所以有了心理阴影,每当有人对她减肥的事提出质疑时,她总会反应过激。
虽然这个小风波最后平息了,但通过这件事,我基本了解了她脾气的另一面,同时我也提醒自己:为了避免此类“悲剧”再次发生,以后最好避免和同事讨论他们的私人问题,不越雷池半步最为安全。
另一件事跟我们的房东有关。我们的房东夫妇很善良,每日送我们去上班,还经常送我们去机场,令我们十分感动。恰逢他们女儿的婚礼在即,我们三个人决定一起为他们的女儿买一份新婚礼物。
在我所在的地方,结婚的新人会选一家生活用品商店,在店里挑选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列一张清单。参加婚礼的人可以依据清单为他们购置相应的生活用品作为礼物。由于之前对此有所了解,我打听了一下他们女儿选定的商店。但打听好以后我们三个又有所顾虑,不确定请房东太太开车送我们去这家商店是否合适:如果请她送我们去,她会不会不好意思让我们买东西呢?
因为有这样的顾虑,我们一直想找机会请另一位同事载我们去这家商店。没想到的是,有一天房东太太忽然对我们说:“我要去女儿选定购买礼物的商店,你们要去吗?”我们以为她是要买去东西,顺便带我们去,于是就欣然一同前往。但到了商店以后她对我们说:“好,你们想买什么就买吧。”随后她陪我们到登记处要来了自己女儿的愿望清单,问我们想买上面的哪个。我们彻底折服于她的直接。经过短暂的商议,我们决定买清单上最贵的一项——荷兰电锅。买完后,房东太太欣然接受。之后我们发现,她自己那天在店里什么也没有买,完全是为了带我们去。
在此之后,她对我们一如既往地关怀,但有什么问题她都会毫不掩饰地提出。她先生也是同样的做事风格。对于他们的直接,我正在慢慢接受,并且以同样的方式和他们交流。比如有一次我刚洗过床单要铺床,需要先套床罩,再铺床单,然后罩毯子和被子。房东太太见到之后问我:“需要我帮忙吗?”我说:“需要,谢谢!”她二话没说就到我房间帮我铺了起来。我再次对她表示了的感谢,她微笑着说:“不客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入乡随俗的重要性,遇到文化冲突要多分析,然后去适应,不需要对别人的话太介怀。
你准备好“送礼”了吗?
来到美国之后,我惊讶于他们竟然有如此多的场合要送礼:孩子出生前要给准妈妈送礼物,叫“Baby Shower”;女性朋友结婚前要给她送礼物,叫“Wedding Shower”;圣诞节要给同事、朋友送礼物,也要给家庭成员送礼物;感恩节也要给家庭成员送礼物;去某人家做客吃饭后也要给主人寄一张感谢卡以示感谢。
鉴于有这么多场合需要送礼物,我建议大家最好出国前在国内买些小礼物和卡片,到美国后如果需要送礼,只需要买包装纸把礼物包好,然后填写一下卡片即可。如果要在美国买卡片,大家可以去“一美元商店”,在那里一美元可以买一盒卡片或一卷包装纸。不过,如果你打算送礼给重要的朋友,想在礼物的包装上多花些心思,那就需要到专卖店去买高质量的包装纸,一般是5~6美元一卷。礼物包装纸上装饰用的小花也很贵,一个大概要2~3美元。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地把礼物包好,可别人一拆开礼物就把包装纸扔掉了,是不是有些心疼呢?为了避免心疼,我给大家两个建议:一是别买贵的,重在情谊;简单包装就好,别人很少在意你的包装是否精美。
有人可能会问,不送礼物行不行呢?当然行,不过你可能会被认为有些吝啬和奇怪,会难以融入身边的人际圈,所以在出国前还是多准备些小礼物吧!
美国人有多“客气”?
在美国,我发现人与人之间大都很客气,对于别人的各种帮助,无论大小,都要说声“Thanks”(谢谢),即使是夫妻之间也是这样。别人给你让路要感谢,服务员给你拿水要感谢,别人递给你东西要感谢,别人给你开车门也要感谢。如果你打了个喷嚏,通常大家会说:“Bless you.”(上帝保佑你。)这时你也需要对他们说:“谢谢。”有一次我和同事在餐厅吃饭,这时服务生走过来问:“两位用餐还愉快吗?”我们回答:“很好,谢谢!”服务生也回答:“不客气。”像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看来似乎过于客气了,但如果不说“谢谢”,在他们看来就缺少了些礼貌。
“Excuse me”(不好意思)也是他们常说的客气话。请别人让一下要说“不好意思”,打断别人的说话要说“不好意思”,打个喷嚏也要说“不好意思”。有一次我从一扇门前走过,这时碰巧同事从里面出来,她一开门发现和我站得很近,于是说:“不好意思。”我回答:“没关系。”对于“不好意思”的回复,通常是“No, you are fine”或者“No, you are good”。这些礼貌用语的使用也使人与人之间多了一份和气。
如此爱国之心怎能不尊重?
在我教书的学校,每天早晨,美国师生都要在学校广播的带领下向国旗宣示。我是williamhill官网 人,自然不用这样做,但是他们对待向国旗宣示这件事的严肃、认真的态度却把我深深打动了,使我肃然起敬。
记得有一天早晨,我所在班级的网络连接出了问题。我一抬头刚好看到学校的网络管理员从教室门前走过。于是我快步走出门去,想请他帮我看一下。这时校园广播响起,全校师生又要开始向国旗宣示了。我叫了一声网络管理员,他回头示意我稍后再说,又指了指国旗,我才明白原来他要等宣示完毕再来解决我的问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别国的国旗、国歌和信仰,虽然不必完全认可和同化,但一定要像对待本国的国旗、国歌和信仰一样尊重。
记得在国内时,每次课程结束都有同学拿着笔记本来找老师,让老师给他们写一句临别赠言。我常给学生留的一句话是:“Life is a journey. Enjoy the ride.”(人生如旅途,好好享受。)我们渴望通过旅行来不断充实自己、扩展视野、体会生活。但同时也请记住: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衷心祝福大家带着丰富的知识和足够的心理准备扬帆远航,旅途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