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教学大纲将烹饪列入了“必修”课程。到14岁时,学生要能够做出不同种类的20道菜。
学文、学理、学做饭!烹饪将列入英国中小学必修课程,但学做饭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会做饭…
在像伦敦这样的大都市,可以遍尝天下佳肴,唯独难找说得出名堂的、正宗的“英国菜”。说来说去,可能也就是炸鱼薯条(fish and chips)了。而其“出身”,考究起来也颇有争议。
好在英国人并不觉得难为情。中餐、法餐、意大利餐,哪样好吃吃哪样,没有“英国菜系”一样过日子。
14岁的孩子20道菜
可要说英国人对做饭满不在乎却也不对。比如,家长在考虑选择学校时,往往要考察一下学校的食堂;而学校的开放日,烹饪课几乎是必不可少的展示项目,一进校园便能闻到烤蛋糕的香甜。
到目前为止,对英国孩子来说,烹饪课仍属于“玩”的范畴,烤出来的蛋糕拿回家,再难吃父母也得连声叫好。
但是,政府新的教学大纲,将烹饪列入了“必修”课程。从2014年9月起,英国7-14岁的孩子,也就是小学到初中,必须学习烹饪。
到14岁时,学生要能够做出不同种类的20个左右的花样,比如馅饼、炒菜、咖喱饭等等。
第二次校餐革命
烹饪课列为中小学必修课程,在英国是第一次。推动政府做出这个被称为是“里程碑意义的决定”的,是英国的两位餐馆老板。
丁布尔比和文森特(Henry Dimbleby and John Vincent)是“健康快餐”连锁店Leon的创办人。英国教育大臣戈夫委托二人考察英国中小学的校餐质量并提出改进建议。
历时8个月、尝够了英国各地的校餐后,丁布尔比和文森特提交了他们的初步考察报告。将烹饪列为必修课程,也是在他们的报告基础上做出的。
文森特在解释这为什么是一个“里程碑意义的决定”时说:
第一,孩子们要通过学做饭,懂得营养的道理,要知道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第二,孩子们要能够做出不同品种的饭菜,掌握必要的烹饪知识和技术,要能够喂饱、喂好家人和自己。
第三,学校通过将烹饪列为必修课程,可以促进对饭菜营养平衡和校餐质量的监督,教学相长。
醉翁之意不在酒,做饭之意不在饭!两位大厨是要借此掀起“第二次校餐革命”。
“一朝天子一朝厨”
英国是欧洲发达国家中肥胖症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英国儿童中,三分之一肥胖或超重。
8年前,英国电视名厨奥利弗(Jamie Oliver)向垃圾食品宣战,发誓要把垃圾食品逐出校园,让英国每一个中小学都能够为学生提供热菜热板,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校餐革命”。从此,“校餐质量”一直没有离开过报纸的标题和公众的视线。
8年后,“革命”尚未成功,奥利弗也不再是政府的座上客。
奥利弗的“革命”靠的是政府注资。修建厨房、购买灶具、培训大厨、平衡营养,样样花钱。想当初,奥利弗可以登堂入室直奔唐宁街10号,向首相布莱尔当面要钱。
要按奥利弗的模式维持英国的校餐,政府估计要贴近去600亿英镑。经济危机了,政府没钱了, 奥利弗“失宠”也是必然。
英国特色的“大食堂”?
丁布尔比和文森特的思路与奥利弗的不同。他们认为,靠政府补贴维持校餐质量难以为继,校餐必须要能从经济上自立,也就是不亏本,校餐革命才能真正成功。
两位大厨成了政府的“新宠”,也就不难理解。但是,如何实现校餐的经济自立,两位大厨的建议却极富争议。
英国中小学生中,吃学校食堂午餐的,大约占40%。60%的学生要么吃自带的盒饭、要么到校门外买便当。两位大厨推算,如果校餐要能自我维持,吃校餐的人数必须大大增加、翻一番,达到80%。
如何实现翻番?两位的建议是,学校应禁止学生带盒饭、禁止学生午餐时间出校门。
这不是强买强卖么!不知两位大厨有没有听说过williamhill官网 大跃进时的大食堂?如果建议学生学以致用,自己下厨房做饭、吃自己做的饭,不更是一箭双雕吗?
看来,“校餐革命”要继续,革命的理论与实践仍需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