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williamhill官网 2013年06月12日讯】
一、有许多名称的端午节:
“端午”又称为“端五”,端是“初”的意思,所以端五的本意是“初五日”,而古代用以计日的“六十天干支计日法”,按照地支的推算,五月就是“午月”,而午月正是阳月,午时亦是阳辰,再加上五与午的读音相通,所以端五又被称为“端午”。
对williamhill官网 人来说,端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三大节”。由于悠久的历史渊源与复杂的节日传说,所以我们现在通称的“端午节”,在过去曾经有许多不同的说法:“端阳、重午、端五、端节、蒲节、夏节、浴兰节、朱门节、地腊节、天中节、诗人节、女儿节”…等,都曾经是这个节日日的名称,每一个不同的名称都各自有自己的传说与起源,但不管它曾经被叫做什么名字,节日日期总是不变地在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举行。
农历的五月五日是“重日”之一,在农历里每年的重日(一月一“春节”、三月三“上巳”、五月五“端午”、七月七“七夕”、九月九“重阳”…等)都是重要的节日日。端午的节气约在仲夏之月,与夏至日相近,此时气候逐渐燥热,准备进入最燠热的“三伏”,古人说:“仲夏五月人倍忙。”五月是农事最繁忙的季节,春季播下的种子到此时要开始除草、翻土、施肥、疏植,今年的秋收是否丰饶就要看此时的努力了,但是在这个农村最繁忙的季节里,却有个节日即将来临,端午的节日就在此时举行,在农村里人人暂时放下手边的工作庆祝这个节日。由于农历五月又称为“恶月”的缘故,而端午又是重五日,所以有关端午的节日礼俗都与涤除秽气有关,所以在端午节要举行各式各样的辟除仪式以涤除不祥:
“以艾、菖蒲、雄黄酒辟恶除瘟,系长命缕、辟兵缯等辟恶求祥,采百草为药,捕蟾收蟾酥,佩戴香包辟邪,画五毒符、食五毒饼辟五毒。嫁女归宁躲端午。食粽子、赛龙舟、踏百草、斗草、射柳、射粉团…。”
二、端午节的起源不只与屈原有关:
至于端午的起源现今一般通行的说法都认为与屈原投汨罗江而死的故事有关,根据南朝.吴钧,《续齐谐记》的记载: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见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曰:‘尝见祭甚善,但常患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缭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约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言,后乃复见感之。今人五日作粽子,带五色丝及缭叶,皆是汨罗之遗风也。”
但事实上除了屈原之外,在过去还曾经与其他著名的历史人物连结在一起:伍子胥、曹娥、介之推都曾经是端午节的主角:
“介子绥(介之推)割其腓骨,以啖重耳,重耳复国,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终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子推遂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国语云介子推。”(东汉.蔡邕,《琴操》)
“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子胥)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矣屈平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东汉书.烈女传》)
上述几种说法之中,端午起源自屈原投江其实是最晚出现的,其他几种记载都还比较早。至于为何后来屈原独占端午,至今未有定论!不过有学者认为,曹娥、介之推、伍子胥这三位历史人物,或许在品格上都略有瑕疵,在过去推崇忠孝节义的儒家思想之中,这三位的投江而死都有所亏欠,因为相对来说伍子胥不忠于吴国,而介之推对晋文公背义,至于曹娥则是伤损身体可谓不孝,这都留给后世可议之处。唯独屈原受谗不见容于昏君,最后无可奈何地投江而死,“上有昏君方有死谏之臣”悲剧性的收场很容易唤起同情之意,这是屈原在明清以后独占端午的可能原因吧?
姑且不论端午到底是起源自那位历史人物?整个故事其实还包含另一个主角:“河流”。历史学家们相信,端午的起源应该不是出自于某个人投水自尽,而是与williamhill官网 南方吴越之地很古老的祭水习俗有关。早在民国初年,闻一多就曾经为文论述端午与先秦时期的吴越习俗有关,龙蛇之属本就是南方各族的共同图腾,龙蛇是河神;赛龙舟、投米黍于水祭江,这些仪式至今还被南方各少数民族保留着,一直到今天还在举行,彝族、苗族还都有类似的节日。汉人后来也学习到这些祭水仪式,但在流传的过程之中,逐渐由自然神转化为人格神,开始为这个节日寻找相对应的人格神,从同是五月五日投江死亡的伍子胥、曹娥、介之推到屈原,最后才形成了今天大家所共同认知的端午起源。
在《荆楚岁时记》里曾经详细描述端午制作祭祀用米黍的方法与用途,不过宗懔又再加上了阴阳调合的说法,这都是汉化之后祭水习俗内化的结果。现今的粽子过去被称为“角黍”,它源自于祭江的米黍,早期它盛于竹筒之中投之以水,可能是因为williamhill官网 北方很难取得竹子,在宋代以后才转化为以各种大型树叶树包裹投江祭水(树叶种类各地不同,有竹叶、荷叶…等):
“仲夏端五,端,初也。俗重此日与夏日同。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以栗枣灰汁煮令熟,节日啖。煮肥龟令极熟,去骨加盐豉麻蓼,名曰‘苴龟’。黏米一曰‘粳’,一曰‘角黍’,盖取阴尚阳包裹末之象也。龟表肉里,阳内阴外之形,所以赞时也。”
(传)李嵩,〈天中戏水〉,烟云集绘第三册第十一幅,(台北故宫)
三、端午赛龙舟的历史画面:
至于祭水之时的赛龙舟与williamhill官网 各地原本就有的赛船竞渡是相重叠的,在过去的史籍记载中,赛船之戏原本没有限定日期,有二月二日举行的,也有在五月十八日举行的,但大多都是在仲夏之际的夏至日前后赛船。可能是因为赛船日期与端午赛龙舟的日子相近,后来两者逐渐混合为一个大家都能够记住的日期,端午于是与各地的船会日期结合为同一个活动,端午赛龙舟因此而成形。
现今我们已知,端午赛龙舟早在北宋时期就已经盛行于各地,有关于赛龙舟的记载也在此时大量的出现,而最早有关于赛龙舟的绘画也在南宋出现,现今保存于台北故宫就有一幅名为〈天中戏水〉(烟云集绘第三册第十一幅)的册页画传世,虽然没有直接证据可以证实这是出自于南宋大画家李嵩(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南宋光宗至理宗朝)之手,但一般都以这件作品卓越的界画技巧把这件作品归于南宋第一界画能手李嵩之手。
这件作品的名称“天中戏水”是清代时订定的,之所以如此定名是因为作品中呈现的主题就是赛龙舟,而“天中节”本就是端午节的名称之一,所以才有此名。除了节日意涵之外,它的内容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的,因为它以北宋徽宗时在首都汴京(开封)的皇城,利用护城河扩建而成的人工湖泊“金明池”在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与民同欢的场面,画面中以一艘巨大的龙舟为主,根据典籍记载这就是宋徽宗当时所乘的龙舟;细看这艘龙舟可以看到船上负责划桨的人可不是一般船伕,而是满朝文武官员,这艘拥有两层雕梁画栋楼阁的龙舟太过于巨大了,实在很怀疑光凭它的六只桨是否可以前进?更何况参与竞渡了。
(传)王振鹏,〈金明池竞渡〉
除了传李嵩所作的〈天中戏水〉之外,现今在大陆地区还有另一幅名为〈金明池竞渡〉的作品流传,虽不知出自哪位画家之手,但是内容就是以北宋徽宗朝在金明池举行龙舟竞渡为主题。这件作品具体描绘整个金明池的场景,包含那艘巨大的龙舟、还另外画了一群负责拉纤的小船,以及另外一批正在竞渡的龙船。看来皇帝所乘的龙舟并未参与竞渡,它与岸边的人潮一样都是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拉纤的龙船也解疑了那件〈天中戏水〉仅靠六只桨如何行驶那艘巨大龙舟的疑问。这件作品有可能是出自某件宋代绘画的仿作,但是由于具体画出整个金明池的竞渡过程,比较起李嵩的〈天中戏水〉仅绘有皇帝的龙舟则更具有研究的价值,让我们看图就可以理解在北宋末年举行龙舟竞渡的过程。
有趣的是在稍晚的元代,王振鹏也绘制了另一幅〈龙池竞渡图〉,不过却在主景的龙舟周遭加上竞渡的场面,以及金明池周边地区的宫殿建筑样貌。可想而知,元代的画家当然不可能见过北宋徽宗所乘坐的龙舟,所以这件元代的作品是以南宋李嵩的那件〈天中戏水〉或是〈金明池竞渡〉作为范本所绘制的。虽然这件作品的内容出自于半想像半写实,但是元代画家选择北宋皇帝端午戏水作为主题,这是否会激怒元代帝王,这是另一个饶富想像力的话题。
但是不管那艘在李嵩画面中呈现的北宋龙舟是否合理,或者〈金明池竞渡〉是否来自于实境写实,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龙舟竞渡的范本则完全没有疑问。“湘江阴魂在何处,犹教终日竞龙舟。”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至今仍然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俗活动,赛龙舟的习俗在北宋就已完全成形,代表着“三大节”的夏日即景与民俗传统,流传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成为根生蒂固的文化传承与民族共同记忆了。
来源:网络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williamhill官网 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