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好处”

作者:潘昌志 发表:2013-07-03 01: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看williamhill官网 2013年07月02日讯】谈到地震,多数民众的直接联想多半是较为负面的讯息,如山崩、屋毁、海啸等等,犹如近来6月2日南投地震造成的走山。不过,地震本身仅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如同降雨、日出日落一般,会造成灾情的地震,多半是规模较大、离人口稠密区较近的地方,但大多数的地震,不止对于人们无害,反而还可能有些可以运用的价值。

以全球来看,每天起码有上万起的地震发生,而台湾地区的地震观测网每天也能观测到数十起地震。好在这些地震几乎都属“无感”地震,对地表造成的振动人们通常不会有感觉,而规模甚大的地震也不是经常发生,但这些大大小小的地震,其实对于人们有莫大的的帮助。从上个世纪初开始进行的地震观测,我们渐渐对地震发生的位置和机制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因此发现了班尼奥夫带,知道原来震源多是分布在板块的边界,并且会某些板块聚合的地方向地底深处延伸,进而确立了板块构造学说。而今,我们还可以透过更局部的分析,了解地底下未知的断层分布。以今年3月27与6月2日发生在南投的两起强震来说,分析地震过后的余震与过往的微小地震分布,有助于我们了解盲断层,若没有这些微小的地震,我们对于地底深处就会一无所知。

而过去数年来,微地震的研究也产生了许多突破,中央大学的马国凤老师,在九二一地震后,在车笼埔断层附近装设了井下地震仪,经过长时间的观测,发现地下水压诱发微地震的案例的完整机制过程,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期刊。研究中分析了地底下发生微小破裂的微地震,发现有的地震事件只有P波没有S波,经过科学的验证,找出了水压诱发地震的物理机制,这也是全球第一次找到这样直接的证据。此外,国内的大屯火山开始广设宽带地震站,结合地球物理与化学资料来做分析与预警,也是由于科学家长期观察,发现火山爆发之前往往都会产生异常的微小地震,便着手进行长期的监测,以预警火山的喷发。

除了以上的例子之外,或许有更多人关心,是否微小的地震能作为大地震的前兆呢?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助理教授加藤爱太郎,在311地震之后开始研究分析震前的一些微小地震,发现微震在震前的时空分布有向特定方向迁徙的现象,他认为这种现象可能为一种前兆,代表着在主震之前,便开始有缓慢的滑移,在滑移过程中产生微小的破裂,也就是那些微震分布的区域。或许,未来我们若再一次发现此现象,就能提前警示民众。期许这些看似做苦力的监测工作,能在未来发挥更大的效用。

日本东北地震迁移。科学家分析了日本311地震震前的地震资料,发现的“慢滑移”事件。分别在2月份与3月9日之后,微震的分布传播分别以每日5公里与每日20公里的速度向南传播。

关于班尼奥夫带在板块聚合的地区,经常会发现隐没作用,隐没的板块会俯冲到地球的内部深处,而地震的震源分布会从接近地表处,沿着隐没板块向地球内部延伸,形成一片向地球内部弯的地震活动区域,最深的地震震源可达将近700公里,此区域即为班尼奥夫带(Wadati-Benioff zone),最早由日本科学家Kiyoo Wadati发现,而后由美国科学家Hugo Benioff研究确立其存在。



来源:泛科学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williamhill官网 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williamhill官网
会员
donate

看williamhill官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