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williamhill官网 2013年08月14日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唐代诗人杜牧笔下的《阿房宫赋》描述的“天下第一宫”近期引起舆论关注。古都西安计划投资380亿元再造“新阿房宫”的消息令许多人担心,拆旧建新的阿房宫是否又会成为一个烧钱的形象工程?(8月8日新华网)
在中学时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就在我们的课本中,时隔30余年,这遣词用字无比华美,思想深刻见骨,脍炙人口的《阿房宫赋》,如今也能背诵几句:“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当时语文老师的释义至今记忆犹新,他说该文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正直文人的忧国忧民和匡世济俗的情怀。不知西安的执政者在造“新阿房宫”之前,是不是认真学习了《阿房宫赋》没有,如果没有,笔者建议还是先学习《阿房宫赋》,领会其精神、其实质,再花380亿元再打造“新阿房宫”也不迟。
杜牧所写《阿房宫赋》里有关阿房宫的壮美描述,常在人们的幻想之中,如今再怎么打造,也难以打造出人们心中的阿房宫,这就印了那句俗语:“相见不如不怀念”。罗马角斗场至今也是一片废墟,但游人如织,就是能给人以想象千年前在这里的繁荣和辉煌。当我们走近阿房宫遗址,自然会想起《阿房宫赋》中描写的“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的盛景。记得著名作家、民俗专家冯骥才说过这样一句话:“罗马人懂得一根柱子倒了,是不能扶起来的,因为这是时间老人和历史巨人的行为。如果扶起来,修补好,历史时间随即消失。谁敢去改动历史?”阿房宫秦人一把火烧了,我们花巨资重造,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并被放火焚毁,我们也想花巨资重建,历史上有多少奢侈的宫殿被消失,难道都要重建吗?作家冯骥才还说过,一旦文化服从了经济,以经济为目的,就必然按照商业规律改造自己,这是对历史文化的破坏。文化遗产的可贵之处就在于真实,在于经过几千年遗留下的文化烙印。在我看来,看新建的阿房宫,还不如看那被火烧了阿房宫遗址更有意义,因为保护历史文化遗址是为了留存文化记忆,但花380亿元打造“新阿房宫”,就是用老百姓的血汗钱堆砌的“假古董”。再说,新造的“阿房宫”实质上就是“假古董”,除了商业地产的一地鸡毛,看不出对文化传承有什么推动作用。
相信很多游客和我的心态是一样,喜欢看真实的古建筑,那怕是风雨飘摇、破破烂烂;那怕是凄风苦雨、断垣残壁;但那是真实的,是历史的再现。假古董虽然很完美,毕竟是假的,卖不了多少钱,真古董虽有残缺,但它有研究的价值,其价值往往不是用钱能衡量的。我到外地开会,常常对朋友骄傲地说:“你们要看真正的明清建筑群,请潮州来!”一位著名作家来潮州对我说,我游了大半个williamhill官网 ,从来还没看到哪个地方有如此多、如此集中的古民居,看了两天仍不过瘾,说下次还要来看。可见,看多了繁华新城、看多了“假古董”的人们,对古民居有一种特别的情怀和向往。
我们知道,杜牧写《阿房宫赋》,是为了讽刺唐敬宗大兴土木、奢靡误国。如今西安却用投资380亿元再造“新阿房宫”,如果杜牧再世,他会不会续写《新阿房宫》来讽刺呢?我们的一些地方官员谈到完善老百姓的社会保障,就哭穷,说什么财政紧张;要建“政绩工程”,就是“大手笔”,今天是几十亿新建什么,明天是几百亿打造什么,似乎政府的钱多得没处花。政府要建“大手笔”,从来不差钱,一旦用在民生上,就捉襟见肘。如今“新农合”政府每月补助20元,农民住院费就能报销到70%,如果政府补助30元,是不是住院费可以全报销?再补助多点,是不是农民就不再“一人生重病,全家受穷”?每个农民每月增加10元,全国9亿农民,也才90亿元,可西安打造一个“新阿房宫”就要380亿元。资料显示,西安仍有低收入人口11.8万,未解决温饱的人口13.76万。不是说以人为本吗?为何不把这些钱花在帮老百姓脱贫致富上,解决温饱上?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如此奢侈建造“新阿房宫”,执政者是不是忘了《阿房宫》中的警世醒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