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williamhill官网 2013年09月03日讯】最近有位农村的亲戚给笔者打电话,说起参加完高考的儿子,声音里充满了无奈:上网上到半夜,平时也不怎么和我们说话,到底该怎么办?
这位亲戚大概还不知道有“网瘾”这回事,别说这位高中毕业生,就是笔者6岁的女儿,也有点“电子产品依赖症”的征兆。对植物大战僵尸一类的游戏情有独钟,说起里头的角色来头头是道。
据报道,在日本,由互联网上瘾引起的睡眠和饮食紊乱已困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一些极端情况下,患者出现了抑郁和深静脉血栓等症状。日本即将启动“戒网”训练营计划,帮助青少年克服互联网上瘾的问题。
如何治愈“网瘾”,恐怕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北京市疾控中心学校卫生所近日透露,最新一次覆盖全市逾3.7万名大中学生的调查显示,近两成男生每天玩游戏4个小时以上,全部受访学生中,12.2%有网络成瘾倾向。
关于“网瘾”对青少年产生的不良影响,不乏极端案例:2007年,江苏一13岁少年连续20天泡网吧打游戏死亡。而今年三月,广州一20岁的青年在网吧7天上网80个钟头而死亡。触目惊心的案例告诉我们,新鲜好玩的网络世界,也可能成为一个“恶魔”。
近日,新版的微信推出了游戏功能,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打飞机”游戏让许多人欲罢不能,像极了当年开心网上“偷菜”的盛况。据报道,疯狂打飞机之后,悲剧也随之来了:不少玩友打出了腱鞘炎。
看来,在“网瘾”的世界里,男女老少均莫能外。在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游戏层出不穷的电子消费时代,网络世界给人们带来许多欢乐和对空虚时光的打发弥补外,更像是一把“双刃剑”:小“玩”怡情,大“玩”伤身。
而且,现在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上网不像过去要受地点和设备的限制,一部手机随时随地上网。因此,“网瘾”也变得无孔不入,要戒?难!手机触手可及,很多人已经离不开手机了,一会儿不拿起看心里就会觉得空落落的。
据说,有的人为了戒除“网瘾”,狠下心来将自己的智能手机换成了除了接发信息、打接电话没有任何其他功能的手机。有人将这种手机称之为“寡欲手机”,过去是“金盆洗手”,现在这样的选择可以称得上是“金盆洗手机”了。
其实,“网瘾”也好,“手机控”也好,让人沉迷的根源并不全在电子产品本身,最重要的是人的控制力能不能使娱乐和“上瘾”之间划出一道界限,合理地使用可以“利其器”而事半功倍。如果过度使用则是“过犹不及”,伤身伤心都是可以预见的事。
提出“网瘾”这一概念的美国精神科医生伊万·戈登伯格对网络有一句真知灼见:电脑和网络犹如火焰,是人类生活极好的的仆人;但也和火焰一样,它们都是不合格的管家。据研究,网络成瘾者可以在网络上获得不同的心理防御机制,以对抗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对于在生活中受到挫折的人来说,网络游戏和社交的成功可为他们的挫败感提供补偿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瘾”有积极的一面。
所以,有专家认为,解决网络成瘾的现象只是“治标”,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和调整心理弹性才是“治本”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