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大学里读学位的不少williamhill官网 留学生,都做过一些助教工作。细分下来又有教学助理和研究助理之区别,前者叫TA(Teaching Assistant),后者是RA(Research Assistant)。这是美国大学对拿奖学金的国际学生提出的要求。资本主义没有免费午餐,拿钱就得干活儿。当然从积极方面来讲,这也是深入了解美国大学课堂教学和学术研究前沿的绝好机会。
理科专业的学生做RA的比较多,导师都是科研牛人,出出思路,实验室里的事儿基本上都扔给研究生做了。而做TA要求英语流利,多是给低年级或本科生上课或者做辅导,要求能达到把一屋子黑白老美侃晕的水平。这个对于刚到美国的外国人来说不容易。
从williamhill官网 去的研究生里还是做RA的相对多一些。一份全额奖学金包括免除学费外加生活津贴,要求每周工作一定的小时数。由于美国大学学费很贵,占了大头,而每月发放的生活津贴,也刚够支付房租、伙食、医疗保险、书本,以及交通费等。
我在美国读的是纯文科专业,博士期间做了4年的RA,靠着助研工作所得的奖学金支持完成了全部学业。每学期开始由系里指派去帮哪个教授干活,每周12~16个小时。4年下来跟过7位不同脾气秉性的教授,干过大大小小一干杂活儿,想起来挺有意思。
入学第一学期给S教授做助教,做的第一件事儿就很有趣。新学期开学,S教授代表系里在他家里搞个周末迎新party,邀请系里全体老师和研究生参加。教授让我负责落实请柬和日常联系。不用说,这次聚会之后大家都认识我了。
平时做得大多数的助教工作还是教学方面的,如帮教授们复印、准备好上课材料,管理网上课程,定期整理系里图书室,制作会议PPT,查借图书资料,做数据统计分析,系里网页的更新,整理办公室文件等。其中,数据分析处理和网上课程这两项工作后来我做得极其熟练,以至于系里哪位教授有这方面的活儿都来找我,还有一些是外边来的带经费的。
助教工作中,我干过的最有技术含量的活儿,是帮L教授看一个印度学生的博士论文以及她主编的期刊投稿,写出评论意见。这当然是第二年才能干的。看期刊投稿是件长学问的事儿,能了解到很多研究选题和设计。我一般是草拟出几条意见以电子邮件发给教授,供她参考。还有就是学术会议的PPT也没少做,教授要去开会了但没时间准备,我按照她的论文内容框架和要求做好。L教授看完改一改就拿去用了,有一些还是美国全国性会议的主题发言。
最不愿意干的一份工作是给T教授整理办公室,这活儿干了小半年。这份工作哪里需要找个博士生来干?但又不能撂挑子。
还有一段时间,系主任要求我们每周通过电子邮件汇报一次工作量,都干过什么活儿及用了多少时间,这种被监控的感觉也让人心里不爽。不过算一算账才知道,每周都干不满规定的时间。
给不同的教授做助教,情况待遇有时会截然不同。与Z教授一起工作的半年让我一直记忆犹新。
副系主任Z教授是两系合并时来我们系的,这位50多岁的白人女士,个子不高,体态臃肿,性格直爽,楼道里经常能听到她爽朗的大笑声。我其实心里有点看不起Z教授,不仅是她缺少点学者风度,从一所不知名大学拿的博士学位,研究上也不如别的教授那样成就斐然。但Z教授似乎很有人缘儿,跟谁都很聊得来。
我帮Z教授做助教干的第一件事,是给调整后的系里更换互联网主页,还要更新补充新内容。于是我们一起重新设计栏目和功能,并在技术部门帮助下为每一位教授新设计了介绍页,加拍了照片,还有教授们的学术成果列表。并且把以前零散信息按类别和层次一一梳理清楚。
如此忙碌了两个多月,推出的新系主页令人眼前一亮,界面简朴大气,内容也显得条理清晰。Z教授心里高兴,多次人前人后地说起我,后来连导师都知道了我们配合得很愉快。11月的一天,Z教授邮件通知我到系里参加一个活动。我到了之后,看到全系的人在大厅里举办这一年优秀教师和助教的表彰活动。一会儿我听到了主持人读到了我的名字,真没想到我居然被推荐获得了最佳助教奖!上台领奖时,我看到Z教授坐在下边笑得尤为灿烂。
此前我做了近3年的助教也没听说过什么奖励,一直认为拿奖学金干活是份内事儿。而Z教授虽其貌不扬,却有着金子一般善良的心,对我这个异国来的学生满是尊重和支持,给她做助教那半年最有成就感。
总的来说,美国大学里的大多数教授都是很好的。研究和教学活动有着很强的独立性,不太容易派出什么活儿来。每周16个小时干不满是常事儿,拿着奖学金不用干活的时候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