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安县千佛山佛祖庙又称千佛庙,因庙中塑有千佛老祖像得名。佛祖庙虽然没有名山古刹的古雅,但其罕见、独特的建筑风格却有着其他寺庙无法与之相比的凝重。
佛祖庙始建于唐代初年
到过海拔3033米的安县千佛山主峰的游客,无不为佛祖庙的奇特建筑风格称奇。这座始建于唐代、为皇帝亲批建成的庙宇有前殿、后殿之分。前殿全用木料建成,可供香客食宿休息。沿石阶而上,几米之外便是后殿。后殿是正殿,墙体、拱门、供台和廊柱全部用重一两吨的青石条修砌而成。
据考古专家鉴定,佛祖庙始建于唐代初年,宋代扩建,后在战乱和自然灾害中受损后,清朝光绪乙卯年(1879年)恢复重建,部分墙体由原来的木质结构改成石条,已经有1200多岁了。尽管千佛山佛祖庙历经战乱和地震,5•12大地震后部分房顶垮塌,墙体裂缝坍塌,但直到2013年2月被人故意烧毁前殿时,正殿庙宇顶部、墙壁以及石门框、殿内拱形的过洞仍保存完好。呈拱形的殿堂门楣上的唐代石刻“大雄宝殿”,以及石门框上的“灵明显应唐宋创修昭千古;佛国威严清造石室垂万年”的门帘和题款为“大清光绪乙卯”的石刻依然清晰可见。历尽千辛万苦,穿越茫茫原始森林,殿中石供台上的香火四季长明,隐隐可见当年鼎盛时期的雄姿。
佛祖庙的传说
在千佛镇民间,佛祖庙缘自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千佛老祖原本是一个善良聪慧的羌族少女,自然成仙后,要在凡间建座庙宇享人间香火。千佛老祖原计划在北川县大水井选址建庙,后发现地基承受不起,就看上了安县、北川、茂县交界的药王山,千佛老祖与药王商量借山建庙。药王同意借,但期限只有300年。千佛老祖借山建成庙宇后,将药王山改名千佛山。由于没有按期将山归还给药王,因而每隔300年,佛祖庙就会受到战乱或自然灾害的毁坏。
传说归传说,但佛祖庙也确有许多匪夷所思、常人无法解释的东西。
清道光版的《石泉县志》(北川县原名石泉县)载,佛祖庙“有龙湫,祈雨甚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千佛山风云的变化预测天气,或者用振动低冷空气气流的方法,加速冷暖气流交汇,促成天空降雨。
《石泉县志》还记载,二层佛祖庙全用条石修砌,庙顶上盖铁瓦,后改盖小青瓦,因经受不起冰雹,又盖木板。
庙内千斤大钟之谜
千佛镇千佛村村民、今年93岁的黄天金说,庙内原有一口直径六尺,壁厚六寸,重一千二百余斤的大钟。大钟内外壁刻有佛祖及善友之功德,晨暮钟声响起,清脆之声遍传安县、北川、茂汶三县,可惜此钟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毁。
对佛祖庙有一千二百余斤重大钟的说法,很多人根本不相信,原因是一千二百余斤重的大钟是在哪里铸造的?如果是在山下铸成,再搬运上山,即使在村道可以通到海拔2000米地方,有栈道通往山顶的现在,仅凭人力也不可能,如果在山顶铸造,根本没有铸造条件。
那么,佛祖庙到底有没有大钟?2013年3月底,挖掘机在庙宇正殿一侧的地下,挖出了大钟的碎片,上面残存的字样说明,大钟是在清光绪乙卯年建成。
修砌庙宇墙的青石条来历成谜
青石修砌而成的庙宇墙,也引发不少游客的猜测:千佛山上不产青石,即使地震前建造石栈道所用的小石条,也是从几十公里外的安县塔水镇运到山下,再靠骡马驮运上山,这些一两吨重的青石条又是哪里来的呢?如果也是从山下往山顶上运,在不通路,没有运输工具的情况下,全靠人力往山上抬,根本不可能。还有,这些石条又是怎样砌上墙体的?
2013年4月24日,在千佛山工地上采访时,负责施工的老邓说,原址重建用的全是佛祖庙原有的条石,为了将这些条石弄上墙,不得不花了3天时间,从山下开了一辆小挖掘机上山,借助挖掘机的力量,将石条吊上墙体。
那么,古时建庙,几吨重的青石条和千余斤大钟又是如何运上山的呢?这其中的谜底,谁能解开呢?
来源:网文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williamhill官网 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