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江化”迹象渐显,江泽民一直被舆论揪着不放。
【看williamhill官网 2015年09月22日讯】(看williamhill官网 记者李文隆综合报导)习近平对美国进行上任后的首次国事访问近日一直是媒体关注焦点。昨日(9月21日),陆媒披露习近平的出访专机上标配人员包括三位副国级高官。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人中有两人近期均传配合当局“去江化”有罕见举动。有关习近平当局“去江化”迹象备受关注。
习近平出访标配三人 两个传是“去江化”急先锋
中共国家主席习近平今日(9月22日)启程访美,陆媒《新京报》时政微信公众号“政事儿”21日发文披露,随同习近平访美的标配人员,除了习近平夫人彭丽媛,有三个副国级高官也是标配随行人员,每一次出访都全程陪同并同机抵达。
这三人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办主任栗战书,国务委员杨洁篪。
有意思的是,上述三人中,有两人近期均传出作为“去江化”的前锋,直接否定江泽民的“三个代表”。
香港《动向》杂志近期报导称,中共政治局委员,中办主任栗战书在对吉林省委、山西省委和江苏省委等有关工作报告中习惯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并列一起作为开场白(前言)的做法提出批评,并作批语称:“形式化要改一改,什么报告都要千篇一律加上主义、思想,本身就不是求真务实。”
报导还说,栗战书在报告中直接圈掉了“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等词句。
栗战书是河北平山人,早前曾先后在河北、陕西、黑龙江和贵州工作,中共“十八大“前,栗战书接替令计划出任位高权重、有“大内总管“之称的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一职。
今年1月19日,日本《外交学者》网站曾报导,习近平信任的人中,栗战书与习近平天天接触,在一些沉默的重量级人物中,栗战书的职位是最高的,称得上中南海的“幕后智囊”。
另一个近期传出否定“三个代表”的,是被称为“中南海首席幕僚”的中共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
香港《争鸣》杂志8月号刊文披露,在王岐山亲自找其谈话后,王沪宁因迫于形势和党内举报的压力,在7月上旬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组织生活会上,承认当年是“违心”与曾庆红推出“三个代表”江理论,并错误参与进行大树特树等等。
《动向》杂志最新一期报导则披露, 在今年“七一”前夕,王沪宁在中央书记处会议等多个场合,均特别提出:党内习惯把江泽民担任总书记期称为第三代领导核心,把胡锦涛担任总书记期称为第四代领导核心,这样不科学、不符合实际,形而上学把两届任期定为一代,接着就会产生政治上、方针上、政策上一系列的问题。
他还强调,在今后党的文件上、党史上都要作出必要的纠正,不能含糊。
王沪宁历仕江胡习三朝,他在江泽民坐稳了总书记的座椅之后被召到北京,成为江的钦定理论家。据称曾直接参与起草江的“三个代表”和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
“去江化”渐现端倪 习要打蛇七寸
自从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党校南门前题词“中共中央党校”的巨石8月21日被移走,有关习近平当局或正加快“去江化”引起关注。
《动向》杂志报导说,中共中央党校南门前的题词被移走后,地方省市及中央部委纷纷致函询问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是否有新的“精神和有关政策”?地方(部委)下步怎么办?书记处随即给出回复,其中包括:1、移走江泽民的题词是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作出的决定;2、有关第三代领导核心,建议改为领导集体,有关“三个代表思想”是中共党的集体的实践和理论结果,不是个人思想,不宜突出个人。
据香港《争鸣》杂志9月号文章引述一位“态度平和的北京观察家”分析称,现在习近平依仗的军方在“全面协调国家安全政策的大旗下”,将有所谓“重塑整体形象”的大动作,其中就包括“大规模铲除江泽民时代的题材”。
此前,香港《争鸣》杂志2015年5月号曾刊文〈中央党校批“三个代表”〉称,中共中央党校日前举办理论学习会,会上点名批“三个代表思想是空泛、形而上学”、“为资本家入党敞开大门,违反党章,践踏国家宪制”等等。
2014年11月号的《动向》杂志曾刊发署名林方之的文章称,中共四中全会《决定》引人注目地加入了“习近平系列讲话重要精神”。这是中共理论系列在毛、邓之后加入的第三个有名有姓的领导人,江的“三个代表”依旧无名无姓。这暗示中共红二代正式夺回江山。
博主润涛阎文章《习近平应该朝江泽民7寸下手》曾分析认为,对于习近平来说,必须将计就计,对对手釜底抽薪,从心理上一举灭掉对方。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williamhill官网 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