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纪陈介祺像。(网络图片)
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又字酉生,号伯潜,又号“簠(fǔ)斋”,晚号海滨病史、齐东陶父等,潍县城里人,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和文物收藏家。道光三十年(1850),陈介祺在潍县城内旧居建成万印楼。
陈介祺曾编写《十钟山房印举》、《簠斋金文考释》等著作,后其以拓本、考释、专著、书札等形式把成果传播到金石学界。他对现代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博物学、印学等多学科的形成,都有突出贡献。鲁迅曾说:“论收藏,莫过于潍县的陈介祺。”郭沫若和商承祚则认为陈介祺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宗师。
出身书香门第 深受父辈熏陶
清代嘉庆十八年(1813)冬天十月初十,陈介祺出生于潍县陈氏家族。陈氏家族是潍县的名门望族,自明清以来,尊孔尚礼,诗书继世,忠孝传家,人才辈出。家族中历来县官、知府、守备、道台、巡抚等等层出不穷,仅品级以上官员即达八十余人;学者、书画家、著作家、收藏家、名医等人才济济,有丰厚的文化积淀。陈介祺自幼受到书香门第的熏陶,青年时期便开始喜欢金石,从收藏金石中自得其乐。
陈介祺八岁时,其父陈官俊任翰林院侍读,曾为道光帝师、皇长子师,饱读诗书,持身端正,学识渊博,德高望重。陈介祺少年时随父亲在京读书,博览群书,学业有成,后在京城翰林院从政。
陈介祺深受父亲言传身教,影响了他一生的事业。同时,他目睹了父亲的宦海沉浮,也决定了他不能以从政为宿求。
少年收得曾伯簠 而立年建“万印楼”
陈介祺十九岁考入莱州府郡庠,受业于费耕亭,时潍县属莱州。当时的名士翟云升特送他隶书折扇祝贺,书曰:“一鸣从此始,相望青云端。”翟云升比陈介祺大三十七岁,能有如此礼遇,可见他对晚辈的期许。
莱州府郡南边十五里处,有著名的云峰山,又称笔架山,自山麓至山顶名胜众多。北魏时云峰山刻石名满天下,尤其是北魏大书法家兖州刺史郑道昭所书的《郑文公碑》,其碑文书法飘逸,字态风雅,结构宽博,气势雄浑,为“隶楷之极”,为历代书家所推重,康有为称其北魏“圆笔之宗”。这对于初到莱州的陈介祺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学习教材。当时陈介祺刚刚开始爱好金石,加上翟云升对他的点拨传教,为陈介祺的金石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道光十五年(1835),陈介祺赴济南参加山东乡试,中得举人。《潍县志稿》记载,陈介祺乡试时“两主司得卷,疑为耆宿,撤棘(考试结束),始知为世家少年,语人曰:其人不易得也。”道光十九年(1839),陈介祺得曾伯簠,此器为东周初年青铜器,言其居“宝簠斋”,并以簠斋为号。
道光二十一年(1841),陈介祺考取内阁中书,委署侍读。道光二十九年(1849),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方略馆分校。
道光三十年(1850),陈介祺在家乡潍县城内旧居建成“万印楼”一幢。他在三十八岁时,编写成《簠斋印集》十二册,集所藏古印2503钮。咸丰二年(1852),三十九岁的陈介祺以白银千两购得毛公鼎并对铭文作考释。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入金陵,清廷财政告急,陈介祺奉命捐款四万两白银。朝廷赏其顶戴花翎,加侍讲学士衔。
咸丰四年(1854),四十一岁的陈介祺乞假归里,不再复仕后潜心研究金石,经营墓茔田园。
所藏无一赝品 古今拓法第一
晚清时期的潍县是天下金石学的中心之一,同时也是青铜器及各种文物作伪最盛的地方之一。客观环境的复杂,给陈介祺的收藏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给陈介祺提高鉴伪能力提供了极好的机会。用陈介祺的话说,“真者固多见而知其美,伪者亦多见而知其恶”。在真伪之辨中,陈介祺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辨伪方法,并写下了大量的伪辨资料。
陈介祺总结出青铜器“伪刻必有斧凿之痕,以铜丝刷去之,则又有刷痕,而字锋又失。且旧物手摸即可知,伪者必不浑融。伪者斑下无字,斑中更不能见字。古器过朽,铜质无存,则字下可剔而可见。真者字底有铜汗积灰,必不能伪。铸字刻字必可辨,铸字佳者每上狭而下宽”。至于青铜器中的“古文字一篇中之气,一字中之气,一划中之气,迄今人所能伪哉?”陈介祺认为“潜心笃学,以真者审之,久自能别”。
陈介祺坚持“传古首在别伪”,他通过大量真伪古器的对比和分析;通过博学广闻,详研古文字结体、笔划、义理、章法,作字之法和作文之法,提高古文字学修养;通过对古器物冶铸工艺和材质配比的研究,逐步积累了一整套鉴伪经验。并从经验上升为理论,使自己的辨伪能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化境,保证了自己所藏的大量古文物,没有一件是假的。
陈介祺在继承“乌金墨拓”的传统工艺基础上,自己创造了墨色淡如罗纱的“蝉翼拓”和“立体拓”(亦称“形拓”)。陈介祺留下的拓片数以万计,所拓铭文浓淡适宜,连器物全貌、形制、花纹都神韵毕俱维妙维肖,被称为“古今拓法第一”。
各种缘分成就金石人生
陈介祺的金石渊源,靠的是机缘、人缘、物缘,甚至姻缘。在其人脉中,有饱读诗书的国学专家,也有古物收藏家、鉴赏家。在家庭方面,他早年得到了对金石颇有研究的岳父李璋煜的赏识,并给予了很多指点。在晚年时,他又得到了年轻后生——其女婿吴重熹的帮忙,吴重熹不仅自己在收藏方面成绩显著,而且帮助陈介祺撰写了收藏方面的著作。
收藏两万多件珍品 俨然一座金石博物馆
陈介祺的收藏理念是“传古”,而传古的核心是传古文字。所以凡是遇有文字的古器物无所不收,经年累月达两万多件,质精量富堪称空前。陈介祺的收藏,俨然一座颇具规模的金石博物馆。他收藏的青铜器包括毛公鼎、天亡簋、曾伯簠、十钟346件,其中商周青铜器248件,秦汉青铜器98件。
稀世珍品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咸丰二年(1852)由陈介祺收藏,此鼎在陈家共收藏58年。此后几经易手,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镇院之宝。
天亡簋是西周初期著名青铜器,又名大丰簋、朕簋、聃簋。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在陕西岐山出土,同年由陈介祺收藏。天亡簋是研究西周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物,同时是西周断代青铜器标准器,上面有铭文8行78字,记载了周武王灭商后为其父文王举行的大丰祀典,是铸器人对周文王父子的颂辞。铭文字形参差错杂,在拙朴散乱中显示了运动与和谐之美。铭文押韵,是我国韵文最早的表现形式,现藏于williamhill官网 历史博物馆。天亡簋仿制品尺寸是通高24.2cm,口径21cm,方座边长18.5cm,上部最宽处30cm。
兮甲盘是西周晚期青铜器,也称兮田盘、兮伯盘,或伯吉父盘。宋代出土,后由陈介祺收藏,上面有铭文13行133字,书体厚实壮美、风格独特。记述了兮甲(即尹吉甫)随宣王出征,对南淮夷征收赋贡之事,有极重要的文献价值。王国维在《兮甲盘跋》言:“此种重器,其足羽翼经史,更在毛公诸鼎之上。”尹吉甫为西周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是《诗经》的主要采集者。此器现藏于日本书道博物馆,兮甲盘仿制品尺寸是口径长51.5cm,高9.5cm。
曾伯簠是东周初年青铜器,为陈介祺早期的收藏品,因此陈介祺自号簠斋,名其室为宝簠斋,可见陈介祺对此收藏的重视和喜爱。上面有铭文90字(共两器,另一器当时为阮元收藏,92字),是迄今铭文最多的青铜簠,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曾伯是曾国的国君,铭文记载的是其与晋文侯一起为东周平王征伐淮夷,打通江淮铜锡矿输往中原的道路。该簠由陈介祺的曾孙媳郭祖珍捐赠国家,现藏于williamhill官网 国家博物馆。曾伯簠仿制品尺寸是高9.9cm、口横32.8cm、口纵24.8cm。
陈侯因资敦是东周晚期青铜器,上面共有铭文8行80字,是关于黄帝存在的最早证据。铭文的大体意思是,要发扬父亲的光荣传统,远要以黄帝为祖宗,近要继承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业,首次在青铜器铭文中出现了“高祖黄帝”一词。铸器人是齐威王田因齐,在位时间公元前356—前320年。田因齐祖上来自陈国,故称陈侯。陈为舜后,黄帝为舜祖,故称高祖黄帝。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为使藏印传之后人 编《十钟山房印举》
玺印的收藏和研究是陈介祺毕生倾力投入的事业,他从19岁开始收藏印章,到他归田时已有二千余方,到陈介祺59岁时,他已收藏古印七千余方,尤其是回潍县老家后,更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陈介祺成为williamhill官网 古玺印最早的探究者之一,他收藏的许多印章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美学价值,他说过“余收古物以印之费为多”。陈介祺对所藏古印“精选细收,去伪存真,去伪去近”,进行了严格的鉴别,除六朝以前古印一概不收,当年陈介祺所藏印章现多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为了使自己的藏印传之后人,发挥更大的作用,陈介祺决心编辑一部大型的印谱,这就是《十钟山房印举》。为使印举编辑得更科学,陈介祺总结了前人印谱杂乱无序,查阅不便的教训,提出了新的分类编排方法,即“叙姓以韵,同者以钮,回文反文、朱白界道、类中以复别之”。
陈介祺不顾高龄病体,全力投入这一浩繁工程,直至去世前几个月还在为《十钟山房印举》操劳。书成之后,震动了整个金石学界和印学界,被誉为“印谱之冠”、“印学之宗”,至今仍然是印学界的经典。
与江苏潘祖荫并称“南潘北陈”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统一度量衡,向全国颁发了诏书。这篇诏书或在权、量(权即秤锤,量即升、斗)上直接凿刻,或直接浇铸于权、量之上,更多地则制成一片薄薄的“诏版”颁发各地使用,这就是《秦诏版》,陈介祺共收藏80件。
古陶文是秦以前遗留在陶器或残陶片上的文字,是继商周青铜器、玺印、石刻文字之后发现的又一类古文字。清同治十一年(1872),陈介祺得到了出土于即墨的一件古陶残片,上有文字通过考证,鉴定为三代古陶文。陈介祺称其为“黄金不足比其重”,同时陈介祺自号“齐东陶父”,名斋曰“三代古陶轩”。
他一生共收集了陶文残片4800件,并拓印4043纸,编成《簠斋藏陶》、《陶文释存》等文稿。陈介祺通过研究指出“古陶文不外地名、官名、器名,作者、用者姓名与其人其事”。
另外,陈介祺还收藏汉画像石、碑碣119件(如著名的《君车画像石》),石刻佛造像25种,古砖326件,铜镜200面,自题“二百镜斋”。陈介祺所藏封泥548方,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他收藏瓦当923件(主要是秦汉时期的文字瓦当),古陶残片5000件。他所藏泉、镞和各式范达1000余件,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陈介祺所藏珍贵书画精品真迹12卷,收藏包括齐、燕、楚、秦、晋等国的兵器64件。
陈介祺是williamhill官网 近代最大的民间文物收藏家,更是晚清时期williamhill官网 最杰出的金石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他鉴精藏富,治学严谨,多有创见,与江苏学者潘祖荫并誉为“南潘北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