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站在高处时会有跳下去的冲动?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体验:曾经或者每当站在高崖或高桥边缘,或者高楼阳台内向下俯瞰时,就会产生跳下去的冲动,有时还要幻想跳下后坠落的过程情景,而你从来没有想过以这种方式自杀。
媒体就报道了这样一个案例。苏州一对夫妇搬进了位于31楼的新家后几个月内,女方总有跳楼的冲动。“一进屋就心慌,精神不振,还头昏乏力。”化名王芹的女士说,最严重的是,她一靠近阳台或是窗口,就有跳楼的冲动,当搬回了以前生活的出租屋,就恢复了正常。
两夫妻几经辗转最终就医于宿迁市泗阳中医院,心理咨询师赵金明指点迷津说:“从环境心理学上看,这是高楼综合征。”赵金明进一步解释说,住在高楼里,一些人会觉得没有安全感,继而出现心慌、头昏乏力、精神不振,甚至有往下跳的冲动。尤其是恐高症、性格内向、脆弱、喜欢安静的女性。
这位女士真的是患上了所谓高楼综合征吗?如果不是,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这种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什么是高楼综合征?
无论医学还是心理学上目前都没有“高楼综合征”这个术语。与赵医生给出的描述相近的概念是“建筑物(或高楼)病态综合征(Sick building syndrome,SBS),是指人长时间处于建筑物内,尤其是工作场所,在没有其它明确病因和病理变化情况下出现的一系列的症状。这些症状可能包括:感觉不适,头痛头晕,恶心,疼痛和痛苦,疲劳(极度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气短或胸闷气短、眼睛和喉咙刺激,鼻刺激、堵塞或流鼻涕,皮肤刺激(皮疹,或皮肤干痒)等。国内通常翻译为病态建筑物综合症,由于“病的”是建筑物里的人而非建筑物本身,因此这个翻译似有不妥。
SBS的这些症状可以单独或组合,同一个人在同一幢建筑物内不同时间出现的症状也可以不相同。当离开相应建筑物后症状通常会消失。
任何人都有可能惹上SBS麻烦,但是在封闭的,使用机械换气或者空调的现代建筑物环境中的上班族容易罹患,尤其是从事使用显示屏工作的文案人员更是“高危分子”。
由此可见,王芹女士的问题并非像赵医生所说的“高楼综合征”。那么,这是一种什么状况呢?
高处现象
虽然,很久以来人们就注意到了人群中存在的这种“从高处跳下”的现象,也出现过一些心理学上的解释。却从来没有人做过实证研究,直到2012年由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系一个团队完成的,也是迄今唯一一项有关该现象的实证研究。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首次以“高处现象”(the high place phenomenon,HPP)来命名了这种现象。
高处现象的实证研究
人为什么会产生出HPP这种冲动呢?有什么生物学上意义呢?(以上皆为网络图片)
研究者通过对431名在校本科大学生一生中HPP体验,自杀意念,焦虑敏感性,抑郁症状和情绪发作史等的发生频率进行在线调查,希望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于HPP体验进行探讨:第一,HPP在人群中存在的普遍性;第二,确定HPP是否是有自杀意念人群中所独有,或者在没有自杀意念的人群也普遍存在;第三,确定焦虑敏感性、自杀意念、或其它不良情绪是否强化HPP体验。
结果发现,有超过30%的参与者报告一生中至少体验过一次从高桥或者高建筑物上跳下的冲动。如果以是否有过自杀意念将参与者分为两组,一生中从来没有过自杀意念者中有17.3%报告经历过HPP;而曾经有过自杀意念者HPP报告率高达56.50%,显着高于另一组。
当身临其境时,有超过半数参与者(53.3%)报告说想象过从高桥或高建筑物上跳落的情景。同样的,终生有过自杀意念者报告率(74%)远高于没有过自杀意念者(43%)。
当被问及是否想象过从高建筑物内通过窗口跳出时,有接近半数(48.7%)的参与者回答至少曾经有过一次。终生有过自杀意念者报告率(57%)同样高于没有自杀意念者(24%)。
可见,HPP普遍存在于人群中,即便终生从来没有过自杀意念的人群也普遍体验过HPP现象。同时,研究者通过对于HPP与参与者抑郁症状、焦虑敏感性以及自杀意念的相关性分析发现,HPP与焦虑敏感性高度相关,而自杀意念又是这种相关性的强化因素。
焦虑灵敏性(Anxiety sensitivity,AS)是指人们基于相信能够带来焦虑的身体感觉就会产生危害后果而对这些感觉产生的恐惧的敏感程度。我们知道,所谓焦虑症,包括强迫症(或思维)用简单的一句话说就是人的思维意识被一些不必要的担心所接管控制,用一个成语说就是杞人忧天,通俗一点说就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具体到HPP现象,焦虑敏感性高的人,也就是那些“喜欢”杞人忧天的人更经常体验到HPP。另一方面,曾经人们普遍认为自杀主要是一时冲动的结果,用西方的说法就是“Out of the blue”(天上掉下来的);同时人骨子里有回归自然即自杀的愿望。因此,认为HPP可能会是促成自杀的一种心理现象。
但是,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有没有自杀意念,人群中都普遍HPP现象,说明HPP可能是促成自杀的危险因素的说法并不成立。
那么,人为什么会产生出HPP这种冲动呢?有什么生物学上意义呢?
高处现象的解释
这项实证研究发现,终生有过自杀意念者超过四分之三报告经历HPP,而即便终生从来没有过自杀意念者中也超过50%的人报告至少经历过一次HPP。人群中如此高比例的普遍存在的HPP打破了先前有关该现象基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所产生的一个普遍的自杀误解——如果你想象自己的死亡,是因为你骨子里有找死的愿望(death wish)。
那么,如何解读这种现象呢?
研究者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与人脑中的恐惧惩戒神经回路相关:生存是人的最基本本能,而生命是脆弱的,很多事情、因素都时刻可以威胁到人的生命,于是人产生出对于这些危险因素的恐惧来警告自己,远离这些危险。同时会伴有各种不良情绪体验,这个恐惧惩戒系统目前所知牵涉尾状核和杏仁核。
这个系统涉及几个感觉体系,这些体系属于人类进化而来的本能反应,反应敏捷,而且不受大脑皮层意识的控制。相反,大脑皮层主导的意识反应,由于需要接受传入神经信号,经过分析和综合最终才能做出“理性”判断和反应,不仅反应相对缓慢,而且还受到诸如学习、经验和自身反应能力的制约,因此意识反应明显滞后于本能反应。
正常情况下,这两套系统可以很好的协同调控人体的行为反应。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当人处在高危状态下,人首先受本能反应的控制,片刻后才有可能正确理解所处的状况并做出理性判断。个人这种稍嫌迟缓的感知判断系统可以导致对于安全信号警示(就HPP现象而言,“爬那么高,掉下去会摔死,快下来”)误判为“死的冲动”(“爬那么高,找死啊”)——就这样,HPP现象产生了。
对于具有焦虑高敏性、有自杀意向或抑郁等其它负面情绪反应的人而言,他们的高敏感特质使得更容易产生这种认知误判,也就更容易产生和经历HPP。
我们不妨设想如下场景:假想一个具有高焦虑灵敏度的人,斜靠在高楼阳台、或者处在高桥或建筑物顶部边缘向下俯瞰,这时所获得的有关下面物体的视觉信息是“变形”的,与身体其它感官系统信息不协调,就如同晕车晕船的发生机制一样,可以诱发人体发生类似晕车反应的身体反应,表现为包括眩晕、恶心呕吐、出汗、心慌等症状(这也是恐高症的发生机制);加之经验告诉他,从如此高度跌落必死无疑,这样就产生巨大恐惧以警示危险并告诫赶快远离危险。
但是,事实上,等到你的理性告诉你说,还隔着阳台防护设备或者坚固的玻璃窗,或者离能造成跌落的边缘尚有一定距离,实际所处是安全的之前,身体反应已经形成。
简单一句话来说,也正如研究者发表的论文标题所申明的:HPP现象这种跳的冲动,事实上是在强化人生存的本能(An urge to jump affirms the urge to live)。
责任编辑:杰夫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williamhill官网 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