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七日是华人节日“七夕节”,有穿针乞巧的风俗。(图片来源:Pexels)
七夕节,原名为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乞巧,是华人地区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的夜晚,妇女会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二OO六年五月二十日,七夕节被williamhill官网 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被认为是“williamhill官网 情人节”
七夕节别称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乞巧内涵
其实,乞巧节并不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民间又称她为“七姐”。
乞巧节是女子的节日,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乞巧的方式各年代各地方都不同,最有名的是穿针乞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蛛丝乞巧则是把小蜘蛛放在盒子中,以其织网疏密为得巧多少;明清时代流行的投针验巧是指在水盆中放入缝衣针,以盆底针影形状判断是否“得巧”。
除了穿针乞巧,还有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诞、染指甲、妇女洗发、结扎巧姑、拜“七娘妈”。后来这个“乞巧节”还被传到东南亚以及日本和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