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与小人相遇的真实故事。(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本文原文曾登载于美国“命运”杂志(英文名FATE:True Reports of the Strange and Unknown),“命运”杂志1948年创刊,几十年来致力于通过真实报导不明现象的发生,登载目击者记述,以及独家调查采访来启迪意识,激发想像力和丰富生活。
1942年八月的一天,在纽约州乡下度假的朗・昆(Ron Quinn)与一不速之客不期而遇,56年之后,已入暮年的作者对这段童话般的往事依旧记忆犹新。那年夏天,昆的父母带着昆和哥哥与姨妈一家三个孩子驱车来到远离城市的郊区避暑游玩。昆的父亲向朋友租了一个临河的小木屋,他们准备在那里住上几个星期好好玩个痛快。
“我坐在可能离窗户只有4英尺的地方。过了一会儿我听到了很轻的敲窗的声音,好似有人在用指甲敲击玻璃。我顺着声音的方向瞧去顿时吓得动弹不得。外面窗台上站了一个只有12英寸左右高的装束怪异的男人。
看到这儿大家可能会说‘哦,不过是一个孩子的想像而已。’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
那个小家伙并不象书上和电影中刻画的传统上西方人认识的elf(小精灵),gnome(小矮人),或者 leprechaun(爱尔兰传说中指点宝藏的矮妖精)。我非常害怕,因为我知道我所看到的是不可能存在的。我把目光移到别处,希望这个幻象会消失。
敲击声再一次响起,我又一次望了过去。那个小东西正冲着我笑,同时向我挥着手。声音是从他的手杖轻轻击打窗子发出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能够描述那个小人的每一个细节,因为他的模样已经深深的印在我的记忆中了。他头戴一顶古怪的深绿色的帽子,一把深灰色的络腮胡子覆盖住了脸的下半部份。丝一般的卷发从帽子底下一直拖到肩膀,并遮挡了他的耳朵。
小人的灰色短打显得在上身部分特别紧,但是袖子非常宽大。他的裤子长度只过了膝盖。一条黑色的皮带围着宽大的腰部但是却没有搭扣。深褐色的靴子看上去很软,但是靴子的脚趾部分并不象画画中小矮人那样尖尖的向后翘。
与一般人类相比较,小人看似50几岁。他的大眼睛是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小人的表情充满了友谊和慈爱。
我坐在那儿看着那小人,惊愕不止。虽然当年我只是一个10岁的男孩儿,但是大人们都说从逻辑思维来说,我比自己的真实的年龄大著几岁。我知道在我眼前的一切是不可能存在的。
我理解那个年纪的孩子是充满想像力的,有时可以看见一些不存在的东西。对于旅游度假的激动心情,黑暗神秘的森林,还有几天来的尽情玩耍,好像都有可能触发类似的幻象。但是我看见的不管从哪一方面来讲都是真实的,包括他身体做出的一举一动,包括他被投射在窗台下的影子,所有该有的都有。
几秒钟后,小人作手势让我走近点。我从另一个窗子看见家人都在和小狗玩耍。我正想着打开窗户喊大家都来看,但是不知怎的放弃了这个念头。当我回头再看那小家伙时他又挥手让我靠近点。这一次我照做了。我跪在窗子旁边与这位不速之客只有一英尺左右的距离。
小人老是冲着我笑,上下打量着我,好像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的看过一个人。当我第一次见到他时我感到害怕,而现在我对他却是迷惑加友谊,掺着一点儿莫名的悲伤感。
我没说话,只是静静的看着他。我伸出手来慢慢打开窗子,正当我伸手去触摸小人时,小人向后跨了一步,左右摇着头继续从每个角度打量着我。
小人又笑了一下,随即跳下窗台,轻轻的落在下面的草地上。他跳跃着过了草坪,短暂的停了一下回头看了看,然后消失在树影中。
我蹦跑着找到家人并告诉他们我看到的,大家只是笑话我。其实如果我从别人那里听到同样的故事我也会这样笑话他的。妈妈笑着告诉我说你不是白日做梦就是想像力丰富。
那天以后大家天天把我的故事当作笑料。在走山路时有人会大喊: “ 看那!我看见一个小矮人跑过去了!”然后大家一起轰笑。
度假的最后一个星期我一直在寻找那个小人,但是却再也没看到。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坚信我看到的一切是真实的。那么我为什么这么肯定呢?最有力的证据是小人在窗台下泥土中的脚印。当他向下跳的时候,一只脚落在草地上,而另一只脚却落在了潮湿的泥土上,留下了一个完美的脚印。当然,家人都说是我为了让他们相信而故意制作的。
虽然我所经历的有可能并不存在,但是如果是那样的话,为什么那短短的瞬间那样深深的印在我的记忆中?我所经历的一切要么没有发生,要么发生了,没有第三种可能。是幻想还是真实?是假还是真?还是让我们听一下哲人的一句名言吧:“ 天地之间,无奇不有。”
责任编辑:姚馥鎂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williamhill官网 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