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姨在《邮报:密战》演的邮报女老板原型是:右边这位美国出版商凯瑟琳·葛兰姆。(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奥斯卡落下帷幕,奖项均分,几乎没谁是大赢家啊……得奖大片大家都知道不多说了,想说的是这部,梅莉·史翠普主演的《邮报:密战》,是她第21次获提名,打破史上提名次数,穿迪奥大红礼服出席颁奖礼。
梅莉·史翠普主演的《邮报:密战》,是她第21次获提名奥斯卡,打破史上提名次数。(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她演的邮报女老板原型是这位,一个现实版大女主,当一群男人的老板,还用一篇报导把尼克森总统拉下马,成了新闻史上最有权势女人,今天来看看她的传奇故事。
凯瑟琳·葛兰姆(Katharine Graham)从1917年6月16日出生就是真名媛,全家打扮和豪宅都精致得像油画。
这是犹太巨富家族,老爸是华尔街大银行家,在赫伯特·胡佛总统手下当过美联储主席,在杜鲁门任内当过世界银行首任行长。
老妈是上流社会出名的艺术家,貌美如花,生了5个孩子。
凯瑟琳是最小的女儿,只有她长相平平地,据说她妈飙了一句:“这孩子怎么这么丑”,就出门应酬去了。
家境这么好也过得不开心,没人爱她,凯瑟琳非常自卑,觉得自己是丑小鸭。
她喜欢读书写作,一个人默默无声地长大。
当时读书不算什么,嫁人才要紧,这姑娘两条裙子和两件毛衣来回换,根本不懂打扮,进芝加哥大学,连同学都不相信她是什么名媛。
大学毕业,老爸正好买下了还是小报的华盛顿邮报,让她编编读者来信,月薪25美元。
凯瑟琳·葛兰姆(Katharine Graham)遭遇婚姻背叛,失去靠山,最终靠自己站起来。(Youtube视频截图)
就在工作当中,她碰到了老公菲尔,男方出身政治世家,从哈佛法学院毕业,是年轻帅气的律师向她求婚时,凯瑟琳都惊呆了:这么个精英男,竟然会喜欢害羞的自己?
也许,凯瑟琳的家境,和她家男人至上的价值观,才是这桩婚姻的最大筹码。
凯瑟琳老爸一直认为,女人就应该在家相夫教子,他把报纸大权交给了女婿,连股权也都给他。
凯瑟琳呢,像小时候一样默默无声,生了4个孩子,住大宅照顾全家。
家人都看她不顺眼,菲尔经常当着孩子面笑她“胖得像猪”;
出门参加宴会,她乖乖躲在丈夫后面,坐在角落里,等着结束一刻。
过得并不开心,但她以为,这就是所有女性梦想中的生活了,如果老天没给个晴天霹雳,她可能会羞涩畏缩一辈子。
然而狗血剧来了,老公菲尔跟手下女记者打得火热,风言风语很多,加上家族压力太大,罹患上精神分裂症的他最后拿起猎枪自杀。
这时候的凯瑟琳46岁了,遭遇婚姻背叛,失去靠山,业内都说:惨哪,寡妇还是赶紧卖掉报纸养小孩吧。
她呢,骨子里喜欢新闻的因子发作了,前半生被父亲和老公否定,后半生只剩自己,不会干也得干!
1948年的《华盛顿邮报》大楼。(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她自己出任女老板,领导一群男人。
生怕闹笑话,戴着厚眼镜学习写新闻;办公室讲个圣诞快乐,暗地练了几个月。
她最重要的手段,是会用人,提拔哈佛毕业的名记者本·布莱德利当总编,这个办法推她走上了事业巅峰。
报纸越做越好,她发现自己从来没这么开心大笑过。
第37任美国总统尼克森。(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本带领手下记者一步步挖出惊天大案,就是著名的“水门事件”,尼克森政府威胁凯瑟琳:你敢出这个风头等死吧!
报导还是不报?凯瑟琳押上了自己的命运,抖着嘴唇说:让我们出版吧。
结果,她赢了从此,《华盛顿邮报》再也不是小报,人们提起它,口气充满尊敬!
1974年8月9日,尼克松在辞职正式生效前不久离开白宫。(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提起凯瑟琳更是崇拜,天哪,就是那个把总统拉下马的女人,新闻界最有权势的女人!
这个曾经的家庭主妇,原来只想守住家产,等孩子们长大了接手。
万万没想到一干就是30年,把公司办成集团,从市值800来万美元,做到总收入14亿美元。
凯瑟琳·葛兰姆(Katharine Graham)成了“新闻界女王”。(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还成了最有名交际家,风头远超当年母亲,那个在角落里坐着的羞涩妻子不见了,她成了“新闻界女王”,宴会上全是名流,她戴礼帽坐主位,一身女王范儿。
着一袭长裙,站起来说出曾经不敢说的话,一个曾经的自卑女孩,家庭主妇,在他人眼里什么都不会,被否定了前半生,要不是自己发现自己的力量,哪来这位新闻界最有权势的女人?
谁都不是天生女王,哪怕是最有名的女性,也最终靠自己站起来,活出了魅力,活出了女王范儿。
责任编辑:杰夫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williamhill官网 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