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气和是人生中最大的修养。(摄影:云中君/看williamhill官网
)
心平气和是人生中最大的修养。我虽然时常提醒自己不要心浮气躁,但是因为修为不够,时常被人世间的一些繁琐小事所困扰。此时如果就事论事,事情往往很难得到一个圆满的解决。如果先静下心来检讨一下自己的不足,调整一下当时的心态,顿时就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感觉。
清朝乾隆年间的状元、诗人和书画家石韫玉(1756—1837)曾经撰写过一幅对联:“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清代的巩建丰对此评价说,“精神充实,文章方显老到;学问高深,意气方能平和”。由此可见,学问与识别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程度,血性、心绪、意气是无法平和的。因此,心地清净还是浮躁,是一个人修行高低的真实展现。
心平气和自能无忧无惧
石韫玉(1756—1837),字执如,号琢堂,又号独学老人。清朝江苏丹阳人,乾隆进士第一。官至山东按察使,有《独学庐稿》等著作流传。读到他的那副对联,我的心中生出了许多的联想:能平意气者,学问必深;若能意与气皆平,则学识与修为臻于上乘矣。看一个人的修行有没有功夫,只要观察看他的心态,就能很容易地看到他的修为了。
古籍《了凡四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落第的秀才深信自己的文章写得不错,但是他去科举考试却没有被录取,于是大骂考官愚钝,不会识别人才。此时正好有个道士在他旁边经过了,于是就说他的文章一定不是上乘之作。这个秀才非常不服气地说:“你根本没有看到我的文章,为什么说我的文章不好?”道士回答说:“看你这么心浮气躁,怎么能写得出好文章?”
一个人的修行深浅,学问高低,全部反映在他的文章风骨之中,选字用词,表达方式和语言组织,都能透露出一个人的学养和性情,当然在日常的言行举止更能显示一个人的才识与德操,世事真能看深看透,也就没有难平之气,意气不生,自然也就无忧无惧,不惊不怒。真正有修为的人,说话、做事都很平和,不会咄咄逼人,不管与什么层次的人相处,都是文质彬彬、温润如玉,给人以如沐春风的感觉。
厚积薄发 自我反省是升华的阶梯
孔子的《论语》中开篇说了两种快乐,此外他又讲了一种不要不快乐的情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当你得不到别人认可甚至被人误解时,你不要心存怨艾。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很容易有一腔是非。即使是在某些方面确有特长,也不一定都得到认可。如果内心不反省自己或不注意修心,此时内心难免感到失落。然而,孔子却认为如能做到无人理解时仍然不去怨天尤人,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
孔子还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也就是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你的德行才干,你所要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的德行才干。他劝其弟子颜回时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就是让颜回碰上了合适的机遇就出来做事,没有机缘就将一身真本事藏起来。《易・干》中曰:“不成乎名,遁世无闷。”即:有本事有学问却没有成名的君子,心胸豁达,一辈子隐藏起来也不会感到气馁或郁闷。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可能人人遇到伯乐,不能因为学问和一技之长没有机会施展就心生苦恼,如此学问反倒成了自己人生中的障碍。
因此,怨天尤人是一种非常负面的思维方式,也是人生修行中最大的障碍。只有在遇到挫折或出了磨难时,首先反省自己的不足,改变自己骄傲自大的心态,才能使心灵真正地得到升华。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williamhill官网 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