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是药三分毒,药都有其偏性,一定要慎用。(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秦汉之前,williamhill官网 人将一切药物都称为毒药,这令人难以想像。
《周礼・天官》说:“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说:“毒药苦于口利于病,忠言逆于耳利于行。”《黄帝内经》说:“治宜毒药攻其内也。”对于神农尝百草,西汉《淮南子・修务训》说:“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如果神农一天尝了70种毒草,如:曼陀罗、乌头等,那他还能活吗?
所谓是药三分毒,药都有其偏性,正因其偏性方能治病,如伐木用其刃薄,钻孔取其椎尖,火烹用其烈焰,水浴柔而无形。人患病是因身体出了偏差,以药物之偏纠正体质之偏,即所谓以毒攻毒的目的,为的是要恢复人体阴阳平衡,平则为福,疾病退矣!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出:“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
古人治病,首用砭石、灸焫、九针、按蹻、祝由,不得已而用药物,用则不避猛烈。(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古人治病,首用砭石、灸焫、九针、按蹻、祝由,不得已而用药物,用则不避猛烈。《黄帝内经》中提到:“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这里提出,西方之人,体质刚强,营养很好,有很好的体魄,不容易生病,但是一旦生病,就比较严重,针灸、按摩已无济于事,必须用攻伐之剂以肃其内,于是西方人发现了许多“毒药”。
自古以来,用药治病正是纠其偏,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
药皆有其偏性,若药病相投,巴豆、砒石无妨;但若药病不投,人参、甘草皆可杀人。如:麻黄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若是外感风寒,恶寒无汗、头身疼痛等表实证,使用麻黄,药到病除;若没有病,拿麻黄当饮料喝,弄不好会大汗亡阳,无事搞出病。因此药不可乱吃,药物皆有其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