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国宝级诗人杨牧13日于台北国泰医院辞世,享寿80岁。(图片来源:中央社)
【看williamhill官网 2020年3月13日讯】(看williamhill官网 记者卢乙欣综合报导)台湾国宝级诗人杨牧13日于台北国泰医院辞世,享寿80岁。综合媒体报导表示,杨牧近年呼吸系统及心脏微恙,身体状况不佳,几天前住进了加护病房。稍早,杨牧遗孀发送简讯告知亲友。
根据《自由时报》、《联合报》报导,杨牧本名王靖献,生于1940年。杨牧为台湾著名的学者、诗人、散文家、评论家、翻译家。代表诗集有《杨牧诗集》、《长短歌行》等;散文作品有《奇莱前书》、《奇莱后书》等。其作已经被翻译成多国语言版本,2013年曾获颁纽曼华语文学奖。
杨牧是战后第一届国民学生,6岁就读于花莲市明义国民学校后,开始学习国语,在此之前,杨牧仅识台语、日语,以及少许阿美语。杨牧于就读高中时期开始接触翻译小说,并参与刊物编辑,同时以“叶珊”为笔名开始于诗刊投稿;1959年,杨牧就读东海大学历史系,不过因为兴趣关系转至外文系。这个时期的杨牧对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作品相当感兴趣,亦阅读了大量的相关作品。
毕业之后,杨牧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参与“国际写作计划”诗创作班,并取得了艺术硕士学位。杨牧在爱荷华求学期间,受到了爱尔兰诗人叶慈作品的影响,其对于神人关系的探讨,以及现实社会的批判,影响着杨牧日后文风的改变。至于日后引领台湾文坛的作家,例如:余光中、叶维廉、白先勇、王文兴等,都是杨牧于爱荷华时的前后期同学。
1966年,杨牧赴柏克莱攻读博士学位,并见证1960年代的学生运动,此时的越战正如火如荼的展开,至于柏克莱大学,则是60年代反战运动的领导者,积极地抗议美国政府介入越战。32岁时,他把笔名改为杨牧,作品不仅呈现原先的浪漫抒情风格,也出现关心社会现实的声音,例如杨牧于1984年著作的《交流道》,即以随笔方式记录下他针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观察及批判。
杨牧晚年时选择回归故乡花莲,并成为东华大学创校阶段最重要的教授,他也曾出马竞选东华大学校长。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教授、小说家吴明益表示,杨牧强调自由学风,东华大学在他的坚持之下,成为台湾第一个没有钟声的大学。杨牧经常在湖畔、绿荫下上课,并带着学生读诗、赏诗,“杨牧就是东华大学开放校风的象征。”
杨牧早先以叶珊为笔名,成名后却毅然于32岁那一年改为杨牧,此举正象征着创作与生命的重新开始。他成名甚早,但是晚年依然持续尝试新风格,他曾对记者表示,“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不变即是死亡!”
杨牧也是一个怀旧的人,他在高科技时代,依然选择使用钢笔、古老的打字机进行写作,因此他的书房充满了节奏的声音。此外,杨牧还有自己专用的300字稿纸,至于行、格之间的距离,都是他亲自设计的。
杨牧创作、翻译时是字斟句酌,一首诗往往修改多次才会定稿。所以他的稿纸,行与行之间的距离都特意加宽,留下大片修改的空间。他曾经在纪录片中说,写诗喜欢“拯救不再被人使用的字或词”,帮字“找到应该被放的地方。”
热爱自然的杨牧,多年来,足迹已从西雅图、香港、花莲,到南港中研院、东华大学,每一个落脚的书房总是紧傍青山绿水。连在最都市化的香港,窗前都呈现着一片湛蓝海景。在大自然的眷顾之下,杨牧不仅拥有一双好眼睛,更有着一双敏锐的耳朵,他曾经形容花莲东华大学的书房,“连蛙跳、飞鸟钻过树枝的声音,都听得好清楚。”
此外,“耳朵”是杨牧写作时的指挥家。他曾对记者形容自己的创作过程:“心里有声音时,耳朵会嗡嗡地响。这时诗人要把耳朵调好音,让耳朵指挥你的手,写出诗句。”杨牧告诉记者,当年住在长兴街时,有一天在书房里写了一句诗,接着再步行到台大文学院。一路上,诗的气势及音乐感仍然持续蕴酿。走到教室后,他趁着帮学生监考时,将这首诗完成了。
诗人陈义芝表示,杨牧近年身体老化,行动有些不便、但是意识相当清楚、记忆力也好。过年前他曾到杨牧家中,朗读杨牧的散文与新诗给他听,只见杨牧当时显得相当高兴。
杨牧一生获得无数的文学奖,包括诗宗奖、时报文学奖、国家文艺奖,以及华文文学星云奖贡献奖等。这么多年来,杨牧始终被认为可能是台湾第一个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台湾诗人、作家向阳亦曾赞叹说,“我心目中的杨牧,是根植台湾的文学巨树。”。如今杨牧过世的消息一传出,各方纷纷献上哀悼。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williamhill官网 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