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是为人的基本品德。(绘图:志清/看williamhill官网
)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对父母亲的孝顺是为人的基本品德。孔子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是为人之本,没有这个孝,其它道德都是空谈,古代有许多孝德故事,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孝而有德 天仙神助
“牛郎织女”被现代人描述成浪漫的爱情故事,其实它是一个关于“孝”的故事。
董永是汉朝时青州千乘人,幼年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他经常帮人做工谋生。农活忙时,他就把体弱多病的父亲抬上一个窄小的独轮车,车上还放了水杯饭盒,然后把车推到田头树荫下,这样他一边耕种,一边照看车里的父亲。
父亲故去,董永无钱安葬,于是就把自己卖了,想换点丧葬钱。买他为奴的主人看到董永憨实重孝义,就送给了他一万块钱。董永为父亲守孝三年后,就去找主人,想为他干活,偿还那一万块钱。
途中遇到一位美丽贤淑的女子,非要与董永成亲。董永便带妻子一同赶往主人家,主人说:“你妻子要能给我纺织一千匹细绢,就抵偿了我给你的钱,你们夫妻就可以回家了。”
女子白天不做活,待晚上旁人都休息了,她才开始纺线。只见她飞梭穿织,双经双纬,转眼就织成纹理图案都非常漂亮的上好丝绢,且熠熠生辉。主人和董永都大为惊奇。
董永孝而有德,仙女秉神旨下凡,不违世间常理,夜间暗展神通,助他还债。缘份一尽,姻缘即了,不动凡心的仙女,白日飞升而去,从此乃是人神共处的千古佳话。
孝心孝顺 感动天地
“二十四孝”的故事流传自元朝一位文官,他收集从尧舜至宋朝口语相传和野史记载的孝道故事。因每篇故事都以五言绝句吟咏,琅琅上口,自明清以来就成为私塾里的课外读物,一方面让童蒙多识字,另一方面也是让孩子们从小懂得“孝道”。其中有几则经典故事:
“涤亲溺器”:北宋诗人黄庭坚,从小就是出名的大孝子,幼时就为母亲洗涤溺器,后来做了大官,还是坚持自己亲手洗刷。其孝行美德,感化一方。
“鹿乳奉亲”:春秋时期的郯子,天性非常孝顺,父母年老,双目失明,听人说喝鹿乳会好。郯子就借了一件鹿皮的衣服,乔装成一只鹿,跑到深山里,混进鹿群中取鹿乳。猎人看到动也不动的“鹿”,抽箭想射杀,郯子慌忙起身,掀掉鹿皮,并大声地把详细的情形告诉猎人,才免掉了被射杀的危险。猎人非常感动,把鹿乳送给了他,郯子将鹿乳取回家中,双亲喝后眼睛复明。
“哭竹生笋”:晋代的孟宗,母亲生病,冬天要吃竹笋。孟宗没有办法,在树林中抱竹而泣,感动了神灵,突然地裂,冒出笋茎,母亲吃后病愈。
“卧冰求鲤”:晋代的王祥,为继母在天寒冰冻时卧冰求鱼,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芦衣顺母”:周朝的闵损被继母虐待,继母给自己两个孩子的棉衣是棉花做的,给他的则芦花做的,被父亲发现后要把继母赶走。闵损却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继母听后很感动,从此悔改。
《集福消灾之道》一书中也记载了许多孝德故事,如崔沔孝顺瞎母得福报。
崔沔天性至孝,他的母亲双眼失明,他到处求医,结果无效。于是他就守在母亲身边,侍奉母亲三十年,非常的恭敬小心,连晚上都不把帽子和外衣脱下来,以便随时起身侍奉。每当遇到了佳节,他一定扶着母亲外出郊游,和人们有说有笑,使母亲忘掉失明的痛苦。后来崔沔的官做到了中书侍郎,他的儿子崔佑甫成为贤明的宰相,果真是善有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