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生病发烧,有时候在服用药物之后,也会出现体温偏高。(图片来源:Adobe Stock)
除了生病发烧之外,有时在服药后也可能会让体温偏高喔!食品药物管理署(下称食药署)特邀请微笑药师药局廖伟呈药师,为大家说明药品为何会引发体温偏高,常见原因如下:
(1)过敏性反应
一般在使用药品1~3周后出现症状,尤其是抗生素,可能有起疹、嗜酸性白血球增加等现象。主要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将外来药品当成抗原,产生体液性免疫反应,抗原抗体结合后的免疫复合物,可促使体内颗粒性白血球释出致热原而产生发烧现象。此外,也会启动细胞免疫反应,导致胸腺产生淋巴激素活化免疫反应,并促使巨噬细胞将内生性热原释出。
(2)影响体温调节机制
药品增加热能产生
有些药品会增加身体新陈代谢,增加热产生,如:甲状腺素、综合感冒药或缓解鼻炎药品的交感神经作用剂(Phenylephrine/Pseudoephedrine/Caffeine)、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抗忧郁剂、药酒(保力达B、维士比等),或含酒料理,也有可能提升体温。
抑制汗腺分泌→减少散热
某类药品会抑制汗腺分泌,而影响身体的散热。如:降低过敏或改善鼻炎的第一代抗组织胺(Chlorpheniramine/Diphenhydramine)、晕车药所含的抗胆碱成分(Scopolamine)、某些具抗胆碱作用之帕金森药品(Biperiden,Trihexyphenidyl)、三环抗忧郁剂(Imipramine/Chomipramine/Doxepine)等。
阻碍心血管系统对热调节
心血管系统是身体调整体温的重要角色,但有许多降血压药品或是影响心跳速率的药品,或多或少会降低心血管系统对体热的调节能力,导致体温偏高如:乙型阻断剂。而血管扩张剂,可能使周边动脉扩张,血液滞留于周边动脉血管,影响体温调节,此外常被应用于消水肿或降血压的利尿剂,也可能导致水分流失,间接影响散热功能。
抑制下视丘对热的调节
抗精神疾病药品(Chlorpromazine)为多巴胺阻断剂,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会造成下视丘体温设定点改变,导致体温过高。
(3)药理作用的延伸
这类原因导致的药物热较为少见,主要因药品的药理反应,引发内生性热原的释放,如:梅毒病人在接受盘尼西林类抗生素治疗6~8小时后,体内的梅毒螺旋体释放出内毒素导致发烧现象。而药理作用引起发热状况,也常见于癌症病人在使用抗肿瘤药品后,因体内的恶性肿瘤细胞,被化疗药物毒杀后而产生药物热现象。
食药署提醒,民众就医时,一定要记得告知医师最近正在使用的药品。
(此文转载自《药物食品安全周报》第780期202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