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墨宰相”刘墉认为“艺事惟书尤近道”。图为书钟繇常患帖并黄庭坚评书。(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清代大学士刘墉(1719~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青原、日观峰道人、东武居士等。山东诸城人。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政治家,以为官清正、勤政爱民名重于时。书法造诣深厚,楷、行、草书兼擅,尤善小楷。和翁方纲、成亲王永瑆、铁保并称“清代四大书法家”。亦是著名诗人。
家学渊源 为官有清名
刘墉家学渊源,长于官宦世家。祖父刘棨是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勤政爱民。父亲刘统勋是雍正二年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深得雍正、乾隆所倚重。
刘墉于清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踏入威廉亚洲官网 。乾隆二十年(1755年),受父亲获罪牵连而下狱。后来,乾隆对刘统勋从轻发落,刘墉得以获释,又赏编修,出任督安徽学政。任职期间曾多次上疏,革除当时贡生、监生管理混乱等弊端,并提出补救之道,受乾隆皇帝赏识,并予以嘉勉。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刘墉任山西太原府知府,因失察下属“侵帑”一案被革职,发配军台效力。次年被放还,任修书处行走,受父荫仍以知府任用,知江苏江宁府,任内有清名。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刘统勋病卒,乾隆痛惜“失一股肱”,更加重用刘墉,多次拔擢升职。
不畏权势 弹劾贪官和坤
刘墉为官廉洁,不畏权势。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江南道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富察国泰、布政使于易简联手贪渎,掏空山东历城诸县库银。乾隆皇帝震怒,命刘墉、和珅一同查办。和珅曾受国泰贿赂,事先泄漏情报,国泰向有钱的绅商借足银两充当库银,不料被刘墉和钱沣识破,未能得逞。刘墉因查访案情有功,被授予工部尚书,充上书房总师傅,其后又历任多职。
乾隆晚年重用和珅,和珅权倾朝野,富可敌国。权势之盛,无人可匹敌。朝中官员纷纷依附求荣,刘墉不齿,但和珅极受恩宠,只能虚与委蛇,以智巧抗之。他和王杰、纪昀(纪晓岚)是少数几位不趋炎附势者。纪昀是刘墉父亲的门生,两人交情甚深。
据说和坤骄奢,尤其所著服饰相当奢华讲究,官员群起仿效。刘墉却故意着敝衣恶服出入朝廷,曰:“吾自视衣冠礼貌无一相宜者,乃能备位政府,不致陨越者何也?寄语郎署诸公,亦可以醒悟矣。”由此可看出刘墉不同流合污的气节。
嘉庆二年(1797年),刘墉授体仁阁大学士。五月奉旨与尚书庆桂至山东办案,视察黄河决口情形。其后,刘墉请求于决口处筑坝,下游疏导分流,朝廷采纳其意见,造福当地百姓。
嘉庆四年(1799年),刘墉参与王杰所审理的和珅一案,查明和珅贪污纳贿等罪行20条,嘉庆皇帝以白绫一条赐和珅自尽。刘墉于年底又上疏陈述漕政缺失,嘉庆皇帝赞许之。
嘉庆七年(1802年),嘉庆帝驾幸热河,由刘墉留京主政。80余岁的刘墉身体仍硬朗,双眸炯然。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病逝,当天至南书房当值,晚上还宴请客人,“至晚端坐而逝”。享寿85岁,卒諡文清,追赠太子太保。
浓墨宰相 名满天下
刘墉起初由学习元代赵孟頫书法入手,继之学钟繇,法魏晋,并兼习颜真卿、苏轼和各家法帖,广学诸家、博采众长。其字体圆润婉转,达到“静”、“淡”、“清”的境界,看似柔软无骨,实则“绵里藏针”,貌丰骨劲,集帖学之大成,至中年已自成一家。晚年适逢碑学兴起,他70岁以后专注于北朝的石碑书法,汲取古朴笔意,以济帖学之弱。其书风兼融碑帖,更添六朝古意,名满天下。
刘墉自幼饱读经书,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他认为“艺事惟书尤近道”,书法是所有艺事之中,最能近于道的。他在评论前人书法成就时,也兼重书品和人品。
刘墉喜欢用狼毫笔书写在蜡笺上。狼毫硬,蜡笺又滑,能写出柔和饱满又不露筋骨的书法很不容易,堪称掌握一手绝活。刘墉又喜用墨色乌黑亮丽的油烟墨,因其字体本就丰腴,墨色厚重浓黑,独树一格,故有人调侃为“墨猪”。因刘墉官居体仁阁大学士(明初“胡惟庸案”后不设宰相,清代亦无宰相,以内阁大学士代行宰相之职),时人称其为“浓墨宰相”。
使用浓墨写书法,不利于连笔。清代书法家包世臣说刘墉的墨法“以浓用巧,以燥用巧”,此“巧”字形容巧妙。也有人认为刘墉的字“力厚思沉”,其思绪沉稳,气度宏大,字里行间从容不迫。
包世臣叙述刘墉的执笔法很特殊。当他对客作书时,循规蹈矩,笔正腕端,使用的是“龙睛法”。但在深居读书之际就不一样了,不论字体大小,他都能转管疾书。所握之笔随着纸张前后、左右旋翻飞动,犹如狮子滚绣球般灵活,甚至兴极之时,笔管还会脱手而飞落。
刘墉的蝇头小楷气象恢弘,点画洁净讲究,结体丝毫不显拘紧。尤其当粗重和纤细的线条交织,偶尔融入行草笔意,作品非常生动活泼。后世赞誉其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风致。”
清代徐珂赞誉:“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
《清稗类钞》评:“其少年时为赵体,珠圆玉润,如美女簪花。中年以后笔力雄健,局势堂皇。迨入台阁,则绚烂归于平淡,而臻炉火纯青之境矣。”
刘墉驼背 恐为误传
许多人受到大陆古装剧《宰相刘罗锅》的影响,以为刘墉身材矮小又驼背。其实,戏剧为了吸睛,许多都是改编的故事,并不符合史实。根据考古研究指出,刘墉不但没有驼背,身高还可能有180至190公分高。
那么,为何刘墉会被误传为此种形象呢?
有一种说法是:刘墉的身高比乾隆、嘉庆皇帝都高。身为大臣,他便经常在皇帝面前略为弯腰俯首,因此,看起来就像是驼背似的。据说,清宫档案也记载,嘉庆皇帝曾称呼刘墉为“刘驼子”,但当时他已老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