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土之產物也,使其花之如此而偉乎!何前代寂寞而不聞,今則昌然而大來?」——唐舒元輿〈牡丹花賦〉。圖為清‧惲壽平〈牡丹圖〉。(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在歷史上,牡丹以觀賞性花卉之姿亮相,始於唐代;牡丹之風靡,亦始以唐代。牡丹花富麗盛豔、雍容華貴的特點,彷彿就是盛唐風韻的一種縮影。她的橫空出世,為華夏文明注入了璀璨高華的濃墨重彩。而唐人也為這種尊貴典雅的花朵賦予了相稱的地位——國色、天香。
誕生自天地間的花卉,和山水風雲、草木鳥獸、日月星辰一樣,都充滿了動人的生命力。它們是人們生活其上的背景,也可以是人們凝思賞愛的景致。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些自然物象一個接一個地,或映入眼簾,被發現其美;或走入日常,被呈現其用,就這樣代復一代地參與歷朝之人的故事,在悠悠歲月中積澱出深邃而豐厚的神傳文化內涵。這裡,且讓我們暫時拋開俗慮,在文字間徜徉吧!神遊到那大唐時代吧!去看一看牡丹花與大唐之間的神奇因緣,品味一下「國色天香」的芳華與姿采。
一、幽芳守得盛唐來
素有「花王」之稱的牡丹,原產就在中國東土。但其實唐代以前,史料上幾乎不能見其蹤影。後世在歸結牡丹花的起源時,說法也是曖昧紛紜,互相出入,莫衷一是。這本身就暗示著牡丹於先唐時期的鮮為人識,幽居空谷,寥寞幾多年。
牡丹最早是以其實用功能被記載在藥草書上面的。所以歐陽脩《洛陽牡丹記》說:「牡丹初不載文字,唯以藥載《本草》」。牡丹作為花卉之美,長久以來並不受人重視。人們往往待之「與荆棘無異」,甚至當作薪材燃燒。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則說他檢遍隋朝編載各種花藥的《種植法》和其他所有史料,一無牡丹之跡。唯謝靈運的別集中有「竹間水際多牡丹」之句。但我們今天翻閱他的集子,已經找不到相關字條了。且晉宋之際的謝靈運,活動範圍都在江南地域,與至少中唐以前牡丹大多只生長、種植在華北、河南一帶的特性不合,像是白居易〈看惲家牡丹花戲贈李二十〉曾說:「歸到江南無此花」,因此這說法未必可靠。所以,唐韋絢《劉賓客嘉話錄》就說在前朝文人的集子中,未曾有過關於牡丹的歌詩。又說當時唐人普遍認為,牡丹是直到本朝才出現的品種。不過,他又引述了劉禹錫的說法,說北齊楊子華的畫作中,可以清晰見到牡丹的身影,則知牡丹之降世,也是很久以前了。
多種資料顯示,牡丹畢竟在唐前便已存在,但幾乎無人注目和聞問也是肯定的。據南宋鄭樵《通志》記載,有很長一段時間,牡丹甚至沒有自己的名字。由於形似的緣故,它往往被歸類為「芍藥」的一種;而因為是木本植物,所以也叫「木芍藥」。是等到盛唐到來,牡丹才以獨立之姿出現。唐舒元輿在〈牡丹賦〉中,曾發出「后土之產物也,使其花之如此而偉乎!何前代寂寞而不聞,今則昌然而大來」的驚天一歎。其〈牡丹賦序〉指出,自古以來牡丹只是「遁於深山,自幽而芳,不為貴者所知」。直到唐代,在孤寂中等待了千年的牡丹才被發現,逐漸步入鼎盛的帝都長安,將作為盛世之花,登上中原歷史的大舞臺。
二、春葩本是瑤臺仙
牡丹一亮相,便帶有濃厚的尊貴和奇幻氣息。一開始專在皇家宮殿裡面種植,而其際遇也和國運一道隆昇。當唐玄宗位登皇極,勵精圖治,在開元天寶之世將整個大唐王朝帶上了中華文明的最頂峰——這時,牡丹蘊乎日月之大美,也終得嘉應其盛,綻放於世。史料的共識是,牡丹花是在開元時代始見重於宮中的。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開元間,長安興慶宮內的沉香亭前,種有許多牡丹花,當時還叫做木芍藥,經過特殊的栽培,擁有「一枝兩頭」。而方其花開,「朝則深紅,午則深碧,暮則深黃,夜則粉白。晝夜之内,香豔各異」。花自奇麗兮,猶待知音。而牡丹花最重要的知音,正是攜手引領盛唐文化藝術登峰造極的三位名人——唐玄宗、楊貴妃、李太白。
玄宗皇帝,「性英斷多藝,尤知音律」(《舊唐書‧玄宗本紀》)。他能賞鑒音樂,善自度法曲,嘗「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新唐書‧禮樂志》)。
作為出色的樂舞編導及總監,玄宗需要能妙解其心,同時精於此道的表演家。而「姿質豐豔,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舊唐書‧后妃列傳》)的楊貴妃,正是其最佳拍檔。相傳,唐玄宗曾於偶然之際有幸遊於月宮,見一眾天女素練寬衣,飛舞於廣庭之間。歸來之後,悵然若失,便急忙憑著對樂聲舞容的記憶,譜出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後來楊貴妃入宮後,覽過樂譜,便有所會悟,旋而翩然起舞,飄飄若舉,宛似天仙也。玄宗見之大樂,「方知迴雪流風,可以迴天轉地」(宋樂史《楊太真外傳》)。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 榮譽會員:每位 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 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